阮籍有两大独门绝技。一是翻白眼,二是吹口哨。先别笑。这两样确实人人都会,但要达到阮籍那水平,估计你练一辈子也难。阮籍的“青白眼”是他的招牌动作,不对路的礼俗之士来访,他待之以白眼----那是看不到一点眸子的白眼,怪吓人的,面对这样的白眼,估计谁也不敢久坐。若是嵇康他们来,那当然就是换回“青眼”了。
他吹口哨更厉害。那时候不叫“吹口哨”,叫“啸”,他的啸声可以传出好几百步远,而且韵味悠长。阮籍喜欢啸,啸起来不大分场合,不管是在空旷的山野中,还是在晋文公的宴会上,他想啸,就啸了。一次,阮籍听说苏门山里有一位隐士,就去拜访。找到那位隐士后,阮籍天南地北地说了很多话,提了很多问题,说得喉干舌燥,可那位真人冷漠如冰,连眼珠子动都不动一下。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这位高人吹起了口哨,啸毕,高人终于开了尊口:“请再来一次。”阮籍再次长啸。觉得意已尽,就下山了。到了半山腰,忽闻山谷中回荡起美妙的啸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位隐士在山顶长啸。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沟通,并不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
有人认为金庸的《笑傲江湖》,应该改为《啸傲江湖》,大约也是有感于阮籍的那千古一绝的“啸”吧?不知金庸先生以为然是否。
据说阮籍因为这次经历,写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在这篇虚构的故事里,阮籍借大人先生的口,对伪君子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把他们比作寄生在裤裆里的虱子,还自以为找到了风水吉宅。阮籍是个诗人,但这篇《大人先生传》更为后人熟知。阮籍的诗晦涩难懂,所以有人认为他是中国朦胧诗的祖师爷。
阮籍最大的爱好是喝酒。魏晋名士们大多都好这一口,但能喝到阮籍那样子的,可能也就是刘伶尚可一比。司马昭想和阮籍攀儿女亲家,阮籍不愿意,但也不敢当面拒绝,怎么办呢?阮籍有办法,他不停地喝酒,每次提亲的人来,他都沉醉不醒,没机会说正事。那一次他醉了多久呢?整整两个月!那件谈婚论嫁事当然也就不了了之。
和嵇康不同,阮籍倒是当过几次官。他听说步兵营里储藏有三百斛好酒,就申请了一个步兵校尉的职务,所以阮籍又称为“阮步兵”,这种叫法和现在见人必称“某长”、“某总”差不多,可见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源远流长的。还有一次,阮籍和司马皇帝闲聊,说了一句:“东平那地方我曾经去过,蛮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司马昭立马就任命阮籍为东平相。他老人家骑着一头毛驴,就优哉游哉地去上任了,到了东平,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把衙门里的间壁拆掉,没有了墙壁,公务员们上班的时候想偷懒、干私活、或者受贿什么的,就没那么方便了。现在很多公司的车厢式办公室,多以为是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其实是阮籍的发明。拆了墙壁,办事效率提高许多,只十多天,积累的公务啊案子啊都办完了,阮籍又骑着那头毛驴优哉游哉地回了洛阳。
这潇洒劲,连后来同样以潇洒著称的李白都佩服得很:“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阮籍正儿八经的做官,也就是在东平的那十多天。后来也挂着官名儿,但不管事。
阮籍当然也是个不拘礼教的人。他的嫂子回娘家,阮籍去看她并与她道别,有人讥讽他(按礼制,叔嫂不通问。)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邻居的妻子长得很漂亮,常坐在酒庐旁卖酒。阮籍经常和王戎到她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少妇旁边。少妇的丈夫开始很怀疑,经过长时间的暗中观察,发现阮籍自始至终也没有不良企图。有一个军人的女儿,才貌双全,不幸早逝,阮籍并不认识那家人,却带着祭品去吊念,大哭不已。这一点,和红楼的贾宝玉有点像,估计也是个情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