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提出的理论:年龄越大,教育投资回报率越低。待K12阶段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话,大考之前的抉择是最能考验家长的投资眼光的。特别是如果你错过了0-6的陪伴,又没有在6-12这个阶段补救,还不能接受你们家孩子的普通,那大概率你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就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孩子了,而是一部应试的“机器”。
所以在儿子六岁生日的当月,我给自己立了一个最大的flag,为了这一天,我已经足足准备了五年:一定不用关系换成绩,我愿意付出所有让他长成他想成为的样子。当然,首先是他真的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该如何成为那样的人,本来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但是我想试着用5W1H来迁移谈谈关于学习内驱力从何而来,虽然对一初高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点晚。
what: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我的家最初的样子,我的父母兄弟亲友相处的样子。
who: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是儿子,我是孙子,我是公民,我是学生,我是消防员(职业理想)
where:我要去向哪里?-上幼儿园,上学、大学,然后了?走向工作岗位,然后了?去我想去的地方……
when: 好好吃饭,好好长大,完成K12,考上大学以后?-走上岗位……
why: 生存、尊重、理想?-每一个微不足道又切合实际的理由都有可能是学习内驱力的来源……
How:怎么实现?-最容易的路径就是高考,除此之外了?我们都需要想想……
如何没有学习内驱力怎么办了?那就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伴随孩子漫长的成长和学业生涯,快快的补课吧!如果你说你做不到,那也很正常,但是那该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又要从哪里重新找到?
最近被两三的家长搞得有点心力交瘁,我改变了早睡的习惯,我停止了学习计划,我甚至破天荒的停了育人先育己的读书会。除了工作指标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我到底可以帮助这个孩子什么?提分,缓解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是成为孩子重要分水岭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理解他的过客。当成年的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磨蹭、叛逆、自卑、敏感的背后,我只想找个机会摸摸孩子的后背,听听他自己的想法;当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那里夸夸其谈虚报分数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声嘶力竭的呐喊: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什么你们之前不管我?
有一天,受一位父亲的委托,给他高一的女儿打电话。其实我越界了,事实也证明我真的越界了,女孩在接听了我的电话后,很冷淡的说,我就是不想学,我爸找谁劝我也没用,他早干嘛去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关系永远先于事情,先解决心情再解决问题吧!
有一天,有一位父亲问我,老师怎么让孩子有学习动力了?那一刻我有点被问住了,我觉得在中(高)考面前,跟家长讨论这么重要的问题真的很奢侈,前面十几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三言两语怎么解释了?我们还是好好谈谈怎么提分吧,提分的动力比较简单,那就是考上普高,上个大学呀。
今天,有一位母亲问我,老师你可以保证我们家孩子上普高吗?我说,您的孩子,您应该比我清楚,不管他最终能上普高,还是示范,只要他愿意,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至于能否考上,这个结果,是要靠我们紧密合作的过程来实现的,而不是老师或者谁谁谁的一句承诺。
今天,有一位高一的女孩问我,老师我数学有点跟不上了,我想来上课! 我说,跟家长沟通一下,下次来拿资料的时候我们一起聊一聊。非常心疼这个孩子,彬彬有礼,去年却因为滑示范档上了一所三挡的普通高中,问了一些她的成绩,绝对是示范线的优等生水平。祝福这个孩子,你努力的样子我看到了,我相信你的父母、老师也能看的到。希望两年后,你能如愿以偿考上理想的大学。
想回应一位初三女生今天朋友圈的内容:“什么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板上定钉的事情了!” 朋友,我们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停更是因为你们,开始提笔还是因为你们!忍不住吐槽,成也萧何败萧何:应对考试不应该就是一个最大的动力吗?就像饿了要吃东西,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一样,我们一起好好提分备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