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点评)婚姻随感稿,怎么写才出彩?

文/沈长洪

在纸媒,随笔和感悟很难区分,通常合二为一。唯一不同在偏重方面。有的以随笔为主,最后稍加感悟;有的偏重感悟,通篇诠释主题。

在投稿时,要自己甄别对待。

我们说,随感是纸媒最好写,也最常见的文体。因为每一个触动你灵感的感悟点,只要你用故事完美诠释出来,并总结出一个让人信服的道理,就是一篇好的随感稿。

但是,故事是否出彩,是决定你这篇文章是否好看,可以发表的关键。下面是学员的一篇婚姻随感稿作业,我们一起分析看一下:

                    爱你,任你驱使(845字)

他是厂里的销售员,也曾是足球健将,身高一米八。她是一小学教师,娇小玲珑,身高一米五,南方人,后随父母来到北方。因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经人介绍,二人相识,一见钟情。他喜欢她的“小巧灵动”,她喜欢他的“魁梧豪爽”。

二人从筑起小家开始,一直恩爱无比。男的每到一地出差,总给老婆买衣服。用他的大手掌伸开一拃,就知道大小,买回来总是十分合身。女的穿着在同事中总是引领时尚,加上本身的美貌,大方美丽,总让很多人羡慕。她也对同事说:“连我婆婆都说,我嫁给他儿子算真有福,可我老公说‘妈,您不知道,是我有福啊!’”

她有一手好厨艺,又喜爱干净,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总说:“人家常年在外跑,回到家里必须舒心放松才好!”

如此你侬我爱,越发形影不离。

有了儿子,三口之家更是其乐融融。从儿子四五岁起,他就经常在寒暑假里带着娘儿俩一块儿出差。有时碰到去好的地方,甚至母子一块儿请假。再后来孩子大了,竟然长成了一米八二的帅小伙儿,老公更是对娇小的老婆疼爱有加。后来孩子上了大学,去了外地,毕业后也留在当地工作。已经50多岁的老两口,再也不用惦记儿子了,更加充分利用一切周末及节假日,游遍了远山近水。

周末时间短,一日两日游,周边小景,去了个遍。有的地方,春天去,秋天去,为了赏不同的景。暑期长假,更是跟随老公遍览祖国山水名胜。寒假甚至有几年带上儿子在外地过年,体验不同年味儿。

有人向她取经,“你怎么能让老公这么听你的呢?”“没有啊!我就说‘你看我一不爱穿,二不爱化妆做头发,你看这两样我能给你省下多少钱?就剩下爱旅游了,你还不满足我?”

“哈哈,你可真会撒娇!”别人这样打趣她。

不过她心里想的是人高马大的老公常说的最让她满意的一句话“老婆,爱你,任你驱使!”还经常笑她“你这个小疯子,这么能玩儿!”

爱你,任你驱使!

爱的方式有多种,琴瑟和鸣的夫妻总有他们自己的恩爱秘籍!善于经营的高手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相处之中,使爱情之树更盎然长青!

此正是——

风雨坎坷,携手走过。

万水千山,陪你走遍。

你侬我爱,今生苦短。

一世情缘,千年之恋。

落雪点评:

作者通过一对夫妻的故事,想向读者诠释婚姻里和谐恩爱,琴瑟和鸣是婚姻幸福的秘诀。故事是真实的,但这个故事没有写出精彩内容。题目,“驱使”一词虽然很新颖,但有点稍硬。最后的感悟诗,稍显画蛇添足。

1,全篇故事围绕夫妻恩爱而写,但全是介绍,显得空洞说教。而副刊注重故事性。所以说,这篇文章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故事细节。从那些方面看出他们恩爱和谐的呢?

2,作者在故事里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人向她取经,“你怎么能让老公这么听你的呢?”“没有啊!我就说‘你看我一不爱穿,二不爱化妆做头发,你看这两样我能给你省下多少钱?就剩下爱旅游了,你还不满足我?”

这个是这篇文的亮点。是说一方懂得示弱,而不是强势索取。

婚姻里,我们很多人经过岁月磨合,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人,说话做事不再注重对方的感受,习惯颐指气使发表自己意见,所以容易产生嫌隙,不断产生矛盾。

而一方如果懂得谦让示弱,效果往往比咄咄逼人效果更好。

3,通篇的故事虽然有这么一个亮点,但终归设计的不出彩。没有更好诠释出婚姻恩爱的主题,也没有让人信服的依据。

我重新给出了故事的设计思路,一起来看一下:

1,题目。有一种爱,叫陪你去看风景。

2,内容改为,彼此为对方做各种妥协和退让。

3,故事增加细节:

男方怕花钱,女方为他买必需品,比如,一根腰带已经破损,他还舍不得换掉。他的生日,她为了精心准备了礼物。女方生活节俭,他在假期拿出自己的奖金陪爱人去看风景。

一方使性子,另一方则宽容忍让……

4,结尾,主题升华感悟。

夫妻幸福秘诀:双方为彼此着想,要懂得关爱宽容和理解,才可以幸福美满。人生的风景,两个人一起赏,才有情调 !

这么设计,是不是更吸引人了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就到这里。想了解更多纸媒写作知识,就请关注小屋吧~

PS

我一直说,自媒体平台是个抱团取暖平台。大家应相互扶持,文字才有温度,人也有了温情。但很多人私心还是太重了。

早上做了一个实验,发了30个红包,让抢红包的点关注。绝大部分人瞬间抢了却又潜水而去,只有一人应约。

很多做公号的人唉叹无人关注。先问问你自己,你关注谁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