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经常有小伙伴问我:“明明我工资不算高,为什么总是攒不下钱?每到月底就发现,钱又在不知不觉中没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能感同身受。想当初我也是一样,拿着那点微薄的工资,总觉得钱怎么都不够花,月底账单出来的时候,更是怀疑人生。尤其是当看到身边有人买了新车、换了新房,或者随随便便就能去旅游打卡时,那种焦虑感就更深了。
但随着年纪增长,特别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越来越明白,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省”就能凭空变多的,而是需要我们真正了解钱的规律,改变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从根源上堵住“漏财”的口子。
这几年,我一直在践行极简生活,也总结了不少省钱心得。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我们可能觉得不值一提,但却在悄悄掏空我们钱包的“坏习惯”。如果你也想存下钱,请一定对它们说“不”!
01.盲目跟风网红消费
打开手机,各种网红产品、网红店铺、网红打卡地的图片和视频扑面而来,仿佛都在向你招手:“快点把我买回家~快来花钱吧~”。
我有个同事,月薪四千多,衣服、包包半个月都能不重样,化妆品必须大品牌,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做一次头发和脸,三天两头去网红店打卡。她总说:“生活就要精致,不然对不起自己。”
结果呢?只要工资晚发几天,她就会非常着急,因为怕还不上信用卡。我看着她那样,真的替她捏把汗。
盲目跟风网红消费,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伪精致”的陷阱。买了不合适的东西,质量不好,用几次就扔掉,占地方还浪费钱。那些高昂的门票、路费,为了去打卡网红地,结果发现现实和想象差距很大,最后还体验不到乐趣。这种钱花得太冤枉了!
真正的“精致”,是量入为出,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情况去选择,而不是被表面的热闹和潮流所裹挟。
02.过度追求品牌溢价
还有一种“伪精致”,就是只认品牌,觉得只要是大牌,东西就一定好,越贵的越好。
这几年我深有体会,很多品牌的溢价特别严重,它们贵不是因为实际价值,而是广告和信誉。有些物品明明功能和用途上差别不大,价格却是千差万别。
就像那些几千的衣服和上万的包包,我发现它们并没有比一两百块钱的多出多少实际功能。还有外国牌子的化妆品,在国外可能很便宜,但卖给我们价格就高了好几倍。
其实,买东西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应该把钱花在值得的地方,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标签。与其花大价钱买一个不实用的名牌,不如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好且自己真正需要的。
省钱不是一种生活的低配,而是一种更聪明的消费态度。
03.为仪式感花钱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仪式感,节日、纪念日都成了消费的理由。情人节要送花,生日要去高档餐厅,谈恋爱一百天要买昂贵的礼物……甚至清明节都要买束花发朋友圈配句伤感文案。
好像只有通过这些消费行为,才能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可仔细想想,为了仪式感的消费有什么真正意义?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除了浪费钱,还让家里乱糟糟,增添了很多家务。
其实,每天的早安晚安,节日准备新学的美食,周末找个公园去野餐,也同样是快乐和幸福的。真正的精致,是在合理规划财务的基础上,让自己过得舒适又自在,而不是伪精致,更不是冲昏头脑负债精致。
存钱是一场持久战,能不花的钱就别花,才能离存款目标越来越近。
04.不关注“性价比”,只选“最便宜”
我们常常会觉得,在超市遇到“一件 60 两件 110”、“第二件半价”、直播间里“买二送一”类的商品,就应该赶紧囤货。
乍一看是便宜了,但是一次性买这么多干什么?放在家里吃灰,等着过期了再扔掉吗?
大量的囤货你以为是省钱,实则更费钱。东西太多还会让家里变得凌乱,给自己增加家务。而且,廉价的东西质量往往不稳定,有可能用几天就坏了,还要再花钱买新的,就不如当时多花点钱买性价比高的。
买东西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这个东西真的需要吗?或者把它放在购物车里晾几天。真正需要并且性价比高的,才值得购买。
05.习惯性“分期”或“先买后付”
现在信用卡、花呗、各种消费贷非常方便,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心仪的东西,感觉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还款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入不敷出了。
每个月都在还款、欠款中度过,然后越欠越多,越来越穷。这种行为看似方便,实则却陷入一个可怕的“消费陷阱”。
千万不要超前消费,花钱的时候开开心心,还款的时候心疼好久,然后无限循环。还要尽量避免分期付款,因为分期虽然看起来压力小,但实际支付的利息往往更高。
量入为出,理性消费,才能真正实现财务自由。
06.把钱花在不喜欢自己的人身上
“人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同样,你对钱的态度,也决定了钱是否愿意留在你身边。
如果你对钱不上心,乱花乱用,它肯定不会待在你身边;但如果你用心经营,规划好每一分支出,它会越来越愿意陪着你。
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习惯性地讨好别人,送礼、请客,甚至借钱给别人。殊不知,那些不真心对你好的人,你越是讨好,越是消耗自己。
你以为是在投资人脉,但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最好的投资,永远是自己。把钱花在能让你成长和快乐的地方,而不是那些消耗你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