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周末阅读了关于日本文化的名著,美国学者、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撰写的《菊花与刀》。此书文笔简练,思想深邃,我们在日常繁忙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切换视角转换维度思考人性,很有启示意义。
该书的撰写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盟国一方。这本书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的邀请,完成的命题作文。命题是关于治理战败后的日本:盟军是否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进攻日本本土?日本投降后美国是否利用日本政府机构,天皇是否需要保留?日本是否会发生全面的暴动,反抗美国的占领?
美国人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源自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的针尖对麦芒的较量。随着一次次关键的战役,美国越来越觉得日本民族难以理解。这里,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太平洋战争的几个关键事件。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夏威夷群岛的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造成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343架飞机被摧毁和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身;日本几乎无伤亡。珍珠港事件,有“美国阴谋论”,有“日本卑鄙无耻论”;但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美日双方在各个渠道各个维度的大量外交澄清和斡旋,沟通过程充满了误解甚至敌意,效果非常之差,也是不争的事实。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初期,美国处于防御位置,中途岛战役以及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之后,美国进入战略反攻,采用蛙跳战术,逐步占领具备重要战略位置的岛屿,向日本本岛进军。
硫磺岛战役 硫磺岛位于西太平洋小笠群岛的南端,面积不足21平方公里。1945年2月,7万美军和2万多日军苦战;美国阵亡超过6000,负伤超过20000;日军1000多人被俘,其余全部阵亡,日军的阵亡和受伤严重不成比例。
火烧东京 1945年3月9日晚,美军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轰炸了东京,轰炸中投下成千上万颗燃烧弹。由于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燃烧弹形成了漫天的大火,给东京造成毁灭性后果:大半个东京毁于一旦,死于大火的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杀死的人数的总和。
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是日本本岛的最后一个堡垒。1945年4月至6月,美军付出伤亡7.5万人的代价全面占领该岛;而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令人震惊的是,岛上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
在两次岛屿守卫战中,日本人的装备处于绝对下风;火烧东京也对日本形成极大的震慑。但日本人面对恶劣条件,从一开始就抱着必死之心,给美国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特别是日本平民大大量死亡,让美国人震惊。美国人为避免更大伤亡,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虽然正面战场上,美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美国人仍然充满疑虑: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民也会真的投降吗?如果美国驻军日本,是否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
在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本尼迪克特的工作也一直紧张进行。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参考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书籍和日本电影,完成了命题作文。她向政府提出建议: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全国人民不会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最终,本尼迪克特的这份报告的结论是:(1)日本会投降;(2)由于日本人的国民性、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同德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如果采用直接占领德国的方式去占领日本,一来可能会引起日本人强烈的反美情绪;二来会影响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三来可能会被苏联抢占先机而影响到美国的全球战略);(3)要保存和利用日本原有行政机构。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情发展也同她的研究报告的预料和建议一样。美国士兵踏上日本本土,几乎没有遇到正式的抵抗;并且受到日本百姓的夹道欢迎,与冲绳岛10万平民死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最终确定,也存在偶然因素。但是,这本书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日本和美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这部报告后来被整理成《菊花与刀》。这本书研究了日本民族复杂的双重性格,作者本人虽然没有踏上过日本本土一步,但通过与美国本土上的拘留所的日本人的交流,通过研究日本的文学和电影,给出了高度提炼的符合日本人文特性的观点,进而影响到美国对日本的国策,真的可以算的上是奇书一本了。
继《菊花与刀》之后我又阅读了讲述日本二战历史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逻辑中的人性体现,与《菊花与刀》的观点高度吻合,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菊花与刀》书中观点的准确性。
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从来没有对二战的罪行有过灵魂深处的忏悔,日本是中国应当警惕的邻居。但是,光有警惕之心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他们的国民性和社会运作的底层文化逻辑。无论是商场还是战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菊花与刀》是我们了解日本的很好读本,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