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全集》

译:从根源处来说,无善无恶是人心的本体,到了有善有恶的层面,就是意识的活动了。对于已经呈现的善恶意识,能够知道何为善、何为恶,这就是良知了。至于去为善去恶,这就是所谓的格物了。

王阳明曾说过,“至善者,心之本体也”。而在这里,又说“心之体”无善无恶。怎么理解?有学者认为,从“源头”和“流弊”角度看,还在“源头”的时候是至善的;“流弊”则有善有恶。而从“体”与“用”关系看,“体”为无善无恶;而“用”为有善有恶。

实际上,王阳明还说过,“无善无恶,是谓至善”。所以,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与“心之体”“无善无恶”并非矛盾,这是有道理的。

那么,恶是怎么来的呢?王阳明认为“意念”发在善上就是善,发在恶上就是恶。而辨别善恶的就是“良知”。他还把“良知”比喻为规矩,只有规矩,才能检验方圆,也只有“良知”才能辨别善恶。

那么,又如何“致良知”呢?就得“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致良知”的途径。总的来看,王阳明的道德修养学说,还是要“存天理,去人欲”,恢复“至善”的“心之本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