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风建设 赋能基层治理

      自2025年全国两会以来,全党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基层实践中,各地结合八项规定“抓常、抓细、抓长”的要求,将作风建设与民生服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思想引领—机制创新—监督保障”的闭环体系。本文从政治责任压实、服务效能提升、监督科技赋能三个维度,探讨基层如何以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构建新时代作风建设新格局。

      强化政治责任:以思想教育筑牢作风根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年来,其核心要义始终是“密切联系群众”和“厉行勤俭节约”。2025年两会上,国务院办公厅通过“民意直通车”机制高效吸纳代表委员建议,将作风建设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基层单位以此为指引,通过三重机制夯实政治责任: 

1. 分层教育机制:基层党组织开展“以案示警”专题学习,结合中央纪委通报的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例如,某高校通过组织教职工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师风建设与作风建设统筹推进。 

2. 责任传导机制:落实“一岗双责”,领导干部带头签订《廉洁承诺书》,明确禁止违规吃喝、公车私用等行为,并将作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某社区通过“网格化监督”将责任细化至每个党员,确保压力传导“不衰减”。 

3. 文化浸润机制:依托红色资源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如延安甘泉县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红色家风”教育,以革命传统涵养清廉作风。 

      这一系列举措,使八项规定从“制度约束”转化为基层干部的“行动自觉”。

      优化基层治理:以减负增能提升服务效能。基层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效能。2025年两会上,曹琛代表提出“AI+社工”模式,通过科技手段为基层减负,其所在社区引入“机器狗Go2”配送暖心馒头,既解决独居老人生活难题,又减少人力消耗,成为“智治”与“善治”结合的典范。基层实践中的创新路径包括: 

1. 流程精简:多地推行“无纸化办公”和“合并同类会议”,将文件简报压缩30%以上,确保干部精力聚焦于一线服务。如福州市台胞服务中心通过线上办理居住证补领,将审批时限从15天缩短至5个工作日。 

2. 服务下沉:针对群众高频需求,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浙江省小营巷社区通过“小雨馒头”项目,以送餐服务为纽带,收集居民意见并召开议事会,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就地化解”。 

3. 资源整合: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如厦门市试点“全域融合”模式,整合民政、卫健、人社等部门资源,为台胞提供“一站式”创业辅导,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效率损耗。

      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不仅是“减法”(减形式主义),更是“加法”(增服务温度)。

      创新监督机制:以科技赋能构建长效防线。监督是作风建设的关键保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政协委员陈晓红建议加快“四算一体”建设,通过算力调度平台实现监督数据实时分析,为基层反腐提供技术支撑。基层监督创新体现在三方面: 

1. 数字监督平台:部分地区上线“作风监督云”,整合公车轨迹、财务报销、项目审批等数据,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消费、重复报销等风险点。如某市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并查处3起违规使用公务油卡案件。 

2. 群众参与机制:推广“扫码评议”系统,群众可通过手机对窗口服务打分,评价结果直接关联干部绩效考核。重庆市在两会期间通过“热线电话+现场旁听”双渠道收集代表意见,48小时内完成反馈,形成“监督—整改—反馈”闭环。 

3. 动态预警体系: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模型,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例如,某县纪委通过分析信访数据,对“婚丧嫁娶报备异常”的村干部提前约谈,有效遏制借机敛财行为。 

      科技赋能让监督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025年是中央八项规定深化落实的关键年。从政治教育到服务创新,从机制优化到科技赋能,基层实践生动诠释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未来,需进一步将八项规定精神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以“严”的主基调守护民心,以“实”的硬举措破解难题,让清廉之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