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可控的情境中,就可能会因为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反抗。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的理论,1975年,赛里格曼对狗进行电击实验。
有些狗能通过自身努力逃离电击,这些狗在被放到正常环境中后,很快从创伤中恢复。
有些狗则比较不幸,它们没有任何办法能避免电击,这些狗在被反复电击后出现了抑郁的现象,一直无法恢复。
除了动物以外,心理学家也在人类身上发现类似的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个体认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1]习得性无助并不全是因为“意志薄弱”等因素,并不全是能以当事人意志力为转移的一件事。
[2] 只要给予足够多的摧残,足够多的绝望,就能让几乎任何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而习得性无助又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同时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当我们处于习得性无助这样的消极心理状态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的力量,形成悲观的认知模式。
除了消极的心理状态之外,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还伴随了身体激素的生理性变化。
而有研究也发现,悲观的解释方式很可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损害,很可能导致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