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息了一天,感觉终于缓了过来。
虽然早晨还是早早的就醒了,但是可以在床上懒一会,不需要立即起床,还是蛮幸福的感觉。看会儿头条,再迷迷糊糊地听两段读书,睡个回笼觉,真的是太解乏了。洗澡,早餐,咖啡,音乐,全身心的放松,一个星期的积累的疲倦,一扫而光,就连窗外的阴云、冷风、飘雪所带来的寒意,也似乎轻了很多,冬天的景色也似乎有了那么一丝意境。
这样的周末似乎已经成了我的常态。真的是以休息为目的的周末。休息第一,休息好了,再考虑别的事,如出去转转或是干点别的事情。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要早起, 早睡早起,该做的事早做,让一天井井有条,让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我没有自己研究这类文章,我觉得有道理,而且工作日的每天都是如此。虽然是被逼无奈,但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风尘仆仆、一身疲惫,早已是多年的作息。工作日每天的疲劳积累起来,到周五达到极限,对周末的渴望就显得特别强烈。当然,这个渴望或者是像小白鼠一样到点就期盼食物,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并不是真的“饥饿”或“疲劳”等生理需求。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或是兼而有之,到周五就自然盼望着第二天的休息,同时,身体各个部分都给自己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太累了,要休息。于是,周末先睡饱、躺足,就成了多年的习惯。
周末不出去转转?那要看心情、天气以及有没有值得看的东西。这些年住下来,京城各个时节的风景、主要的公园都已经不再新鲜,看什么已经不重要,主要是转转,晒晒太阳、走走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景点的内容已经没有了那么强的吸引力了,对花啊、草啊的兴趣越来越弱。于是,天气的好坏就成了影响是否外出的主要因素。这两天雨雪交加,阴沉压抑,更无一丝外出的意愿。懒懒地放纵自己,让自己的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为下一周的工作做准备,就是周末的主要任务了。
平时与同事聊天,大家的作息基本是一致的。早八晚五,通勤平均单程一个小时,所以早6点半离家,晚六点半到家就是常态了,如果加班,就是九、十点钟。休息、家务、亲情维系等,都只能在周末做,所以,周末加班是大家最痛恨的事情,还不如平时加班。所以,想昨天那种加班,是与同事善良了半天的,回头还要找个机会谢谢大家是支持。打工人的时间不由自己,不知道那些自己开公司的老板是不是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或者是他们更加无奈?是不是“贫穷也限制了我们对使用时间的想象?”
眼看着这个周末还有两个小时就要过去了,心理一阵叹息,下一个周末,又是五天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