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瑞
近日读方志敏先生的《可爱的中国》,纸页间跃动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在阴暗的灯光下,他没有沉溺于个人的苦难,反而将所有深情与希望,都倾注在对祖国母亲的描摹与期盼中。
先生笔下的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有着“锦绣山河”的容颜——从长江黄河的奔腾,到黄山庐山的巍峨,从田野里金黄的稻浪,到城市里错落的屋宇。可这份“可爱”,又带着让人心碎的沉重:那时的母亲“被帝国主义的恶魔们侵略”,在苦难中呻吟。他用最痛切的文字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不是为了散播绝望,而是为了唤醒每一个“儿女”的良知:祖国的可爱,容不得他人践踏;母亲的苦难,需要我们共同担当。
先生在绝境中燃起的希望。他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那时的母亲,会摆脱贫困与屈辱,“欢笑着,引导着我们前进”。
这份信念,不是空想,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对同胞最坚定的信任。如今,先生笔下的“光明前途”早已成为现实:高铁飞驰在广袤大地,大桥横跨江河湖海,亿万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我们享受着先生曾期盼的和平与繁荣,更应记得,这份美好,是无数像方志敏一样的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轻轻地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生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朋友,我相信,到那时……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份对祖国的挚爱与信仰,穿越近百年时光,依旧滚烫。它提醒着我们,要永远珍视“可爱的中国”。
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未来用自己的双手让母亲的明天比期盼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