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参加了一个课外班,学习积极性意想不到的高涨,每次不等催促便兴致勃勃地主动去上课。我倍感欣慰,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多了,已不需要太多操心。
有一次,我去接乐乐的时候,还没有下课,站在窗外往教室里瞧,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兴奋异常,未被选中的则是一脸失望。
只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多动爱玩的孩子们如此专注?
接着我看到了一幕:回答正确的孩子,老师亲手在他胸前贴了一朵小红花,以示奖励,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心满意足,在座位上原地转了一圈,向周围的小朋友炫耀。
下课时,有几个孩子走近老师,拿着小红花换取礼品,五个小红花换一张精美的卡片,而两张卡片便可换一支香蕉笔,换到香蕉笔的同学仿佛中了头奖彩票,欢呼雀跃。
我这才明白,正是这些小红花、小礼品,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鼓励孩子们的学习。可这样廉价的东西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解答了我的疑问,老师利用小红花和小礼品为工具,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的影响力,继而聚拢起孩子们的专注和兴趣。书中描述了六种增强影响力的技巧: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
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可以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
孩子们对小红花的反应是不假思索的,那种喜爱并没有任何功利性,更没有实用性,一张小纸片而已,能有什么价值?然而对小红花的渴求,却是发自肺腑的,这恐怕就不能以简单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乐乐的课外班上发生的一切,在《影响力》中都有涉及。首先老师“承诺”孩子们,只要答对问题就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当孩子做到时,立即履行承诺,亲手为孩子佩戴上小红花,做到了“一致”;而小红花和小礼品本是是作为“互惠”存在的,你认真学习,我送你小礼品,这种关联使得孩子们浓厚了学习兴趣。小红花虽然没有直接的价值,也没有作为玩具的潜质,但小红花对应的是进一步的礼品赠与,这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喜好”。
“社会认同”则是孩子们互相之间的观察和领悟,大家对于小红花的追逐具有一致性,共同认可了小红花潜在的价值,便在心中塑造了一个“小红花不仅对我重要,对其他人同样重要”的规则。然而小红花只能由正确回答问题得来,没有其他途径,无论你注意听讲也好,为老师献殷勤也罢,都不能收获小红花的奖励。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维护老师的“权威”。香蕉笔虽好,却是“短缺”的资源,先到先得,如果别的小朋友抢先换走了香蕉笔,后面的孩子就存在着永远得不到的风险,因此,孩子们表现的极为踊跃,个个都期望自己成为第一个能够换取到香蕉笔的那个幸运者。
事情虽简单,却处处都体现着影响力的技巧,有了这些技巧,老师并不用费心费力地约束孩子们,不用分心去制止那些调皮的动作和不由自主的言语,无形间提高了效率。孩子们对影响力的接受绝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假思索”,是潜意识的遵循。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个互相吸引、互相影响的世界,交互、交流、沟通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元素。作为社会性质的人,不可能孤立于群体之外逍遥自在,必然与别人发生关系,无论好的关系还是坏的关系,都可以决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想处于主动,千方百计地影响别人,兜售自己的理念,达到个人的目的,可影响力的大小却是因人而异,需要技巧和方法,如果处置得当,完全可能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有时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本不用大张旗鼓地到处声张,就如同一个机械的过程,设定好程式,触发开关,“哗”的一声,影响便已见效。这样的机械过程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大家纷纷效仿,各行各业的人拿影响力当作提高业绩的法宝。善用者屡试不爽,渐渐地融入到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言行间都闪耀着影响力的光芒。
而遗憾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洞悉自己手中的魔力,更鲜有人知这些屡试不爽的影响力技巧。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形式多样,花样倍出,小老百姓有了肆意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于是,出现了一阵风似的“设坛讲学”狂潮。我们观察已久,也困惑不断,有些人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事业风生水起,名气如日中天,而有些人无论如何努力,始终在漫天的信息资源中苟延残喘,看不到出头之日。
也许这是因为影响力在作祟,默默无闻的正是冷落了影响的魔力。
无论各种晒还是各种炫,唯一的目的离不开“影响”两个字,把自己的生活细节置于尽可能多的人眼光下,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状态的自我欣赏,而是借助于此影响那些关注的人。
影响的方式没有固定的范式,影响的种类不一,影响的目的则是自我价值的标榜,影响的关键是作用的大小。
从人心的真实意图来看,希望影响力越大越好,越大内心越膨胀,越大气场越足,更有利于为实现影响而付出的努力和技巧。
影响别人的技巧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随便就能学会并应用,技巧的难点在于深耕于日常行为的意识和娴熟的应用,要做到不动声色,不留痕迹。倘若被人一眼识破你的伎俩,便失去了影响的最初动力,下一步将止步不前。
影响力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职业专设,不是销售员或者谈判手的专利,影响力渗透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言谈举止中,你做出的一件不经意的事,你说出的一句未加粉饰的话,都可能有影响力施展的元素。
我们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周围的人,也受周围人的影响。
科技催生发展,发展让人惊喜不断,同时也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数据流虽是虚无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却真实存在。互联网的春天到了,无法想象的便捷正频繁冲击脆弱的大脑。在新事物面前,我们的表现像个婴儿,看看这里,摸摸那里,新鲜新奇又不知所措,根本跟不上令人炫目的进展。这个社会很快就要失去对专家的崇拜,一个智商一般的人只要精通互联网,便能获知一切,专家的个人影响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说到底,影响力也是与时俱进的,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方法和技巧,倘若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仍然止步于昔日的辉煌,你的影响力必定会日渐式微,逐渐沉没于历史洪流中,被风沙掩埋。
被我们冷落已久的影响力,到了该激发魔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