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读完《荆棘鸟》,距离与它初见已隔30年。
30多年前,我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镇读初一,那时家里还是黑白电视机,但母亲不允许我把时间都交给电视,唯有周末才可以享受短暂的放松。一个周末回家,正好播放电视剧《荆棘鸟》。澳大利亚美丽的牧场,执着寻找爱情的主人公拉尔夫,还有少女麦琪,播出时已是晚上,那一年全家都还住在一盘土炕上,为了不影响父母和弟弟休息,我把灯拉灭,把声音调到最低量,然后搬个小板凳坐在地上开始看,这一看,就觉得再也割舍不下。
之后,回到了学校。等到一周后再回到家,那部电视剧早已演完。或许是因为未看完的遗憾,主人公神父拉尔夫和小女孩麦琪从此就住在心里,犹如坚韧的蒲草牢固地扎根在心,无论时光怎样变幻,始终不能剔除。匆匆过往的岁月里,我边走边看,却始终未能再与这部电视剧重逢。
三年后我去了离家更远一些的小城读高中,在某些时刻,心里还是会想起那部电视剧,想起神父拉尔夫和小女孩的故事。于是,开始到处寻找与此有关的内容。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我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弥补落下的情节,所以只能寻找书籍。最终为我找到的是我的同桌。然后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至此,久存在心里的愿望终于实现。或许惦念已久,或许其中凝结着和同桌的情分,这本书得到了我从未有过的珍视。完整地读过后,便保存起来。期间的多年时间里,闲了的时候,我便拿出来温习。
主人公拉尔夫是个神父,人性的种种欲望在他身上不断地斗争着呈现着,一面是抱负,一面是爱情,而在50年代的罗马,却无法共存,他要当红衣大教主,就得舍弃爱情,所以在他心里,他爱上帝远胜于麦琪,在漫长的一生里,他一生都在和上帝斗争,却无法真正给予麦琪想要的爱情。这段爱情从麦琪九岁开始。拉尔夫第一次见麦琪时,麦琪只有九岁,但见第一眼时,拉尔夫的心就被麦琪俘虏了,一个九岁的女孩,就那样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虽然那时麦琪并不懂得爱情是什么,只知道喜欢和他在一起,听他祷告,听他做弥撒,一起骑马,一起散步,直到麦琪长大,懂得了爱情。但懂得了爱情的麦琪却被拉尔夫拒绝,因为拉尔夫是不能结婚的,他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为了上帝和权欲,在面对一千三百万英镑时,他出卖了麦琪,出卖了克利里家,拉尔夫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充满了矛盾。他信仰上帝,即使背弃了誓言他也敢于在上帝面前忏悔,虽然也许这忏悔可能彻底把他毁了,从这方面看他是虔诚的。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心中又充满了功利,他渴望升迁,渴望向上爬,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他背弃了麦琪。这点在我来看有些无法理解,因为我一向觉得虔诚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我无法想象一个得道高僧一面念着佛经一面接受钱财。但无论我怎样的不理解,这种矛盾却统一在了拉尔夫的身上,并且使他这个人彻底的鲜活了起来:我是一个教士,但同时,我也是一个男人。作为教士的他,是虔诚的,作为男人的他,是有野心的。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这也注定了拉尔夫的痛苦。
' 他卖了麦琪,但为了爱,他又把麦琪追了回来,最后因为和麦琪的亲生儿子的意外死亡,孤独死去。
最初看时,根本不懂荆棘鸟为何要那样的歌唱,荆棘穿透喉咙,依然要婉转的歌唱,当岁月积淀了沧桑,终于明白,有那那么一种爱情,就像荆棘鸟,当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所有听到歌声的人和鸟儿都在向荆棘鸟致最后的敬意,因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东西,只有用深痛巨创才能换取。
或许,世间每一个人,都在艰辛地爱着,即使荆棘刺穿喉咙,不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