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写过一本很经典的书,名字叫《活出生命的意义》,先请亲爱的读者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活这一辈子,到底什么东西在驱动?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的解释。
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接着是爱和归属感,尊敬需求,还有求知,求美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和天人合一,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处在某一个阶段,正在努力往上奋斗。
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学专栏中说:“所谓关系,就是我和你;所谓动力,就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和流动,生命动力分为自恋、性和攻击性。”
维克多.弗兰克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过往的生命经验和现有的认知水平,给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一定的意义。
比如,我们读书可能是为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工作可能是为了赚钱养家,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选择坚强乐观的面对,可能是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今天的努力变得更好。
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受到惩罚——把石头推上山,但石头永远都会在快到山顶时滚下来。让西西弗斯在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消耗生命,希腊众神认为这是最严厉的惩罚,之所以最严厉,是因为这会让受到惩罚的人感觉不到任何意义。
曾经有人效仿西西弗斯的传说做过实验,在监狱里迫使一群囚犯挖土坑,然后让他们填上,然后再挖开….如此一直进行下去,囚犯们的情绪很快失控了。他们宁可去干其他更累但是有用的活,也不愿忍受这种毫无意义的劳作。如果强迫囚犯这样做,他们会疯。
我们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就像动物对于食物的追求一样,几乎是必须的。
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书中说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第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对于这三种途径,我自己的理解是:
第一:先认真做好一件事,不管是掌握一项技能,还是忘我的投入工作。
我是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在梳理来访者的成就事件时,我会问:“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做过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
通过来访者描述的细节和呈现的情绪状态,就可以推断出来访者的兴趣、潜在能力和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
做好一件事情,好的程度就是超越这个领域80%的人,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一技之长,原因很简单;一是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二是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
因为很多技能都是组合式的,比如演讲技能,你需要具备写作力、洞察力、感染力、审美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清晰表达能力、知识储备和经历积累等等。
正因为难,所以才有价值。
一旦你拥有某项技能超越该领域80%的人,你就可能被很多人所需要,满足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有一个很小众的技能是贴手机膜,刚开始是帮室友贴,后来发展到班里的同学贴膜都来找我,因为我贴的膜,不会出现一个气泡。每次贴膜成功,有时候会得到小奖励,比如一个苹果或者一瓶牛奶,这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觉得被人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来源。
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说:“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其次,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迁移到你学习其他技能的过程中,你就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耐心,可以忍受开始时的笨拙。
因为你知道,当重复的次数不够时,开始的笨拙阶段是必须要经历的。
第二,痛痛快快去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因为这才是生命。
如果给大一新生两条建议的话,我会说:“要努力成长,变得优秀;要用心谈一场恋爱”,如果只给一条的话,那就认真谈一场恋爱吧!
因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
用发展心理学来讲,大学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寻找亲密感。
武志红老师也说:“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在关系中,成为你自己。”
很多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表达。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
《放牛班的春天》里面对犯错了的孩子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孩子们非常害怕。
无独有偶,《肖申克的救赎》中,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关禁闭,让犯人在孤独中,面对无边的痛楚。
第三:面对任何处境,永不抱怨
当遇到麻烦或者不顺利的事情,能解决就解决,不能接解决就承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而抱怨只会显示你的无能和无奈。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
参考书籍:
1.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2.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3.《武志红心理学专栏》
4.《万维钢精英日课》
5.《罗振宇第337期:意义疗法》
6.《孟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