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无比而精妙绝伦的器官,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大脑也是比较“愚笨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中学时期考试做题的时候,会发现那些经典的高考试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自己所熟知的,但是在考试这种关键的时候自己却调用不出来这个知识点。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答案明明是在自己的脑子里装着的,也就是说明自己原本是可以做出这道题的,但为什么关键时刻总是做不出来想不到它呢,去问一下做出题了的那些学霸,你们到底是怎么想到的啊?但是他们往往也说自己就那么就想到了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事实上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够明显意识到的那部分思维是很少的,我们的意识像是一条不连续的曲线,在其中某一段之间的那个空档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之后经常会被卡在某一个地方,我们冥思苦想然后一个灵感可能从脑海中冒了出来,然后我们在沿着这个知识点继续往下走,可能又会被卡住,之后思考一个新的答案,可能就会这样周而复始。但是这些知识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为什么有的能够冒出来?有的不能够冒出来?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些办法对这些冒出来的想法提供助产士的功能,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帮助我们潜意识更好的思考以使得它自动联系到更多的知识联想到答案的关键,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联?那么重要的灵感我们是非只能苦苦等待它们的出现呢?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些系统化的方法去“助产”它们的出生呢?
我们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大脑输入的信息进行归类,因为大脑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要采取最省能量的方式,会运用这种分类模块化的结构来理解这个世界输入的信息,来降低复杂性。这种方式给我们大脑省能量给我们提够了解决问题的优势,比如我们一般在思维里就会认定砖头是盖房子的,于是我们想要盖房子的时候就会快速想到去找砖头来盖房子。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归类知识也是思维的限制,也就是我们常指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势就是指下意识遵循既有知识框架思考的过程,比如上面所说的砖头是用来盖房子的,难道砖头不能用做其他更多的用途吗?那么如何在掌握知识优势的同时又不备知识框架束缚住。
那么能够在如何掌握知识优势的同时又不备知识框架束缚住呢?平衡好这两者的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具体知识进行抽象化的处理,也就是说在吸收信息的时候抽象概括出这个信息的本质,同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对问题也同样进行抽象化的处理,弄清楚这个问题本质是要问什么。比如面对砖头这个具体的事物,抽象出它是一个长方形的物体。那么对应相应的问题思考一下长方形的物体有什么用处?砖头还有其他的特征,比如是坚固的物体,是红色的,对边平行,有棱角.......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本书中指出,人类的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 抽象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对非本质的细节去枝减叶的过程,抽象思维是我们在掌握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有力武器,所以在平时利用这个抽象化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最深刻最本质的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使自己冒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