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深秋,与父母一起去游普陀山。身临其境体验了海天佛国的神秘,庄严,清丽。
七十多岁的父母很少出游,看得出他们内心的欢喜和新奇。于我而言,能陪父母出游是人生十分开心的一件事。
我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前往普陀山。杭州湾跨海大桥双向六车道,北起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继港珠澳大桥、美国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之后,世界第四长的跨海大桥,2008年5月通车。
吃过海滨特色的午饭,我们把车停在沈家门码头,乘游艇前往普陀山。作为自小在长江支流丹江长大的我,仍然感到非常的兴奋,因为我已经20多年没坐船了。老爸老妈也非常兴奋,我想也许是因为景区的游船乘坐条件比我们老家的渡轮要好很多;并且是快艇,速度比老家的汽车船(我们那里叫老吊船,因为甲板类似吊板)也要快很多。
我们在普陀山庄住下。这算是普陀山上排名数一数二的星级酒店。 父母辛苦一辈子很少出游,即便出游,也是由单位组织的退休人员福利出游,住宿条件可想而知,比较艰苦。能在这样的酒店里住下,看得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还记得四五年前,我们驾车从老家回上海路经合肥,路上堵车只好留宿,由于没有提前预订酒店,我们只能住在一家莫泰酒店。仿佛那就是父母第一次住像样的酒店,即使是那样的快捷性酒店,他们也住得很开心。
第一日傍晚时分,放下行李我们便一路去瞻仰海上观音像。是时秋雨淅沥,游人如织。出酒店前门,拾山间水泥公路步行,路旁偶尔可见伐下来的原木成堆而放,莫名心中生出一种敬畏,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木头,也是对山野中辛劳而作的伐木工人,更是对置于路旁而无人盗取的佛国秩序。也许正是在普陀才有这样难得的秩序,若是在其他的乡村或城市里,恐怕这些原木早就没有了影踪。借着黄色的佛灯初上,普陀山的神秘便更在这其中了。
普陀山南海观音像总高33米,其中铜像高18米,莲花座高2米,重70多吨,溶入佛面的黄金有6500克。“南海观音”四个端庄、厚重的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的。
而在这雨后的滨海山间,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给买的连环画《神女峰的迷雾》来。那故事的发生地,应该就是在类似这样的神秘莫测的环境中吧。这才想起来为什么一直对于法律、刑侦有着浓厚的兴趣,原来人的兴趣与小时候的经历包括阅读,有着很大的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啊!只是可惜高考报错了志愿了啊!
第二日,我们按图索骥,一路游览了普陀山上最著名的三大寺庙中的普济寺、法雨寺。岛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行走其中,心旷神怡。所以普陀之行,不仅在于礼佛,即如在这样的山间漫步,亦是人生一大幸事。这里的山间道路也被开辟为国际马拉松赛道。所以说,宗教与人生,宗教与体育,宗教与健康,宗教与文化交流,实在是无法分割开来的事。
普济寺又名前寺,始建于唐。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派员扩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规模一时甲于东南。清康熙八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寺庙被毁,除大殿外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年间扩建,寺庙规模达到前所未有之情形。
护国镇海禅寺——法雨寺,又名后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匾额,故而得名法雨寺。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站在山上远眺,杭州湾的潮水拍打着海边的岩石和沙滩,宛如人生的波谷和波峰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突然想到,这起伏是否也就是祈福呢?
眼前这煦日山色,古道石板,虬枝碧叶,以及那古寺钟磬,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海之迷雾,山之仙境,佛之大道……一起构了这次普陀之行的总印象。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