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对织女们的采访

对编织圈的个人采访,我写了有10个人左右。

虽然只有这几个人,也对我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其中大多数都是孩子的妈妈,在家看孩子。

只有一位是未婚在职工作的,

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

也有一位不到20岁的,两位五六十岁的。


同龄人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同龄人给我带来的则是强烈冲击。

第一篇写的是不到20岁的年轻织女,最后一位写的是60多岁的阿姨。

也就是因为这位60多岁的阿姨,我才停止了写人物采访。

这位阿姨不是玩编织的,是做手工孔雀制品的,我不知道她从哪里看到了我,然后就要我帮她写这份采访。

当时我觉得还可以吧,毕竟都是手工圈的人。


阿姨给我看了她上电视时候的视频,好像我也是一个同电视台媒体一样挺大的媒体。

其实上我只是个体,当时粉丝的关注度也不到1万人。

她找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简单的说就是做广告。

但我后知后觉,明白之后挺无奈的。


让我觉得生气的是,在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她就把名字修改一下发到了其他平台上。

更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当我最近翻看她的朋友圈时,发现她半年前就已经不再做孔雀手工品的东西了。

这是我不再写文章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中有一位坏了尿毒症的单亲妈妈。


让我觉得自己似乎在做一件好事,但似乎又没有办法帮助到她。

因为患尿毒症的单亲妈妈已经非常的令人感到悲伤了,

但还有更令人感到难过的人存在。


不是一个公益平台,如何去帮助更多更多的人呢?

我只能给他们发文章里的广告费,也是杯水车薪的10块20块,这让我觉得好像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好。

这个已经超出了我能力范围之外。


当我一个公众平台的身份去做事情的时候,总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被万众瞩目的账号,有一个万众瞩目的身份。

后来,我想明白了,平台就是平台,自己就是自己。

我可以以个人身份去做好事,也可以用平台名义去做好事。

这个是要分开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