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划时代的剧作家、诗人、人文主义作品的集大成者。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大文豪本·琼森(Ben Jonson,1572—1637)曾盛赞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几个世纪过去了,时间已经证明了琼森之言的正确和莎士比亚的当之无愧。

莎士比亚的喜剧生涯始于1587年,他从他的出生地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Straford-upon-Avon)来到伦敦,先做杂活,后做演员并开始改编和创作剧本。从1590年至1613年,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38部戏剧,其中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和传奇剧等。他的最伟大的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和《奥赛罗》(Othello);和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 Dream)以及《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作为剧作家,他是当时伊丽莎白时期众多剧作者之一,但在成就上又超过他们任何一个人,做到了无戏不能、无情不达。他的戏剧作品是英国戏剧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影响。

作为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颇丰:两首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和《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154首十四行诗。多数学者认为他的十四行诗写于1593—1596年,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登峰造极之作。其大致内容为:1~126首为一类,写给一个有地位的美男子,希望他能早日结婚,以保存自己英俊的相貌;127~152首是关于一个皮肤黝黑的女人的,这个女人其貌不扬,而且水性杨花,既与诗人来往,又勾引他的好友,诗人讨厌她,但又摆脱不了她,而因此自责;最后两首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

莎士比亚出生在离伦敦不到三天马车路程的斯特拉福小镇,父亲曾是一个地方官。他小时候在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学过拉丁文和古典文学,但并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进入当时的牛津或剑桥大学。然而,从莎士比亚的作品看,他的词汇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文人,他的语言更是一绝,尤其是他的双关语和警句,很多成为传世名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