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带着耳机听庆贤老师的讲课,却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今天又重新听了一遍,发现我睡得很快。看来庆贤的声音很好听,让我感觉特别放松。
我对课程里提到的关于孩子看猪肉火腿广告的反应觉得很有趣,原来大脑里的预设对一个人的认知判断的确有很大影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越大的人转变观念会更难。
本章总结里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1.不同的人对刺激可能有相同的感觉反应,因为他们的感觉器官以及用于感觉的大脑区域是相同的。然而,人们的知觉不同,因为他们利用不同的经验来解释自己的感觉。
2.大脑并不直接感觉外部世界,感觉器官转换自己,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将刺激信息传递的大脑,因此我们的感觉体验是大脑根据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的信息创造的。
在第一小节里主要是介绍了刺激是如何变成感觉的,并提到了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感觉适应等专业概念。关于阈限,我在生活中是有体会的。记得以前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烟雾报警器。听同事讲,那个报警器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微弱的类似鸟叫的声音,但是我从来听不到。这说明我的耳朵听觉阈限比别人高。
另外一个深切体会就是一个人的笑点。以前我的笑点比较高,看老公和女儿看重复的相声时,乐得前仰后合,特别不理解。心想:“都听了好几遍了,有那么可笑吗?台词几乎脱口而出,每次还哈哈大笑,是不是有点傻?”最近几年,随着弟弟妹妹的长大,我娘家的困难也越来越少,我的神经逐渐得到了放松。奇怪的是再看相声时我竟然比老公笑得还欢。这说明情绪方面的阈限是可以随着心情的改变而改变的。
第二节主要讲各种感觉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属于生物学知识点。就不想耗费脑细胞去深入学习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再查书吧!
上面听相声的例子也可以说明我们的感觉不是原始刺激的属性,而是大脑的产物。听相声的过程是这样的,电视把输入的相声演员台词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传达空气中,空气中的声波在耳蜗中被转化为神经能,随后这些神经信息被传递到大脑的颞叶,声波的频率和振幅信息被转变为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感觉。那为什么我前后能体验到不同的感觉呢?是因为这些神经信息由大脑的不同感觉区域进行了加工,所以相同的声音刺激就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以前和女儿聊天的过程中,她曾说自己有“通感”的能力。比如说牙齿疼痛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色彩出现,有时候疼痛是紫色的,有时候是疼痛金色的。当时我听着有点莫名其妙,通过本章的学习,基本可以确定女儿说的“通感”就是“联觉”。
第三节重点讲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知觉为感觉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
通过错觉、知觉恒常性、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等知觉现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影响和扭曲知觉过程的因素。错觉证明了知觉未必是对外部世界的如实展现。知觉受到如背景、知觉定势和文化等经验的影响。
这个理论实在是太重要了。这证明了“过去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过去发生的事”这句话的根据。这就是我们这一群人孜孜以求的共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