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接阿信电话,他有两位外国友人来访让我一起接待接待,老弟开口怎好意思拒绝,于是应邀作伴了。阿信是我来上海后在一个英语培训班认识的,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孩,挺能折腾,虽然还是位在校的研究生,但学习之外接待外国旅行团,在美国豪华游艇打工等等,生活丰富多彩。大概我也是挺能折腾的一个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来二去,两人还真成了朋友,因为大他几岁,所以平时他都叫我阿姐。
据阿信说这次来找他玩的外国友人是澳大利亚人,一对男女朋友,女生大学学的是汉语专业,之前来上海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顺便报了一个旅游团好好游玩了上海一番,正好是阿信接待的,估计对阿信的待人接物很是满意,彼此留了电话号码。这次她男朋友过来上海玩,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了阿信。
不得不说这女生眼光很毒,一个外国人来到异国他乡,语言障碍是个不小的麻烦,还要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提出不去热闹拥挤的地方,不找个地道的并且英语水平还不错的上海人,这事还真心做不到。这么说来,阿信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
虽然上海男人被全国人民黑得不轻,但来在上海生活几年之后,不得不佩服上海男人做事的细心严谨,从一些小事就可见端倪。阿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这次外国朋友过来不属于工作范畴,只是纯朋友的招待,阿信只负责其中一天的行程,但他还是做了个详细的日程安排,每一项都写得很清楚,时间段都精确到几点几分,我心里由衷的赞叹。跟着他们转了一天,对上海又多了几分了解。
01 1933的反差
位于虹口区溧阳路611号的1933老场坊,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建筑,外围墙壁可见层层叠叠的镂空水泥花格窗,走进去可见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状如迷宫,不过每层次序分明,再加上标识清晰,还不至于迷路。不少特色小店、餐馆、工作室入驻其中,文艺青年的又一好去处,据说《小时代》还曾来这里取过景。走累了在顶楼空中花园喝喝咖啡,欣赏各种各样的多肉,很是惬意。
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座1933年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资兴建,英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楼盘居然是个宰牲场,惊讶之余环顾四周,便也为里面一些奇奇怪怪的设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粗糙不平道面原来是为了防滑,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里面众多廊桥宽度不一,原来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大弧度旋梯是供工人逃生用的,防止被屠宰的动物受到惊吓后而伤人。今日的创意园区,昔日的宰牲场,同样楼盘用途如此迥异着实带给我不小震撼。
02 多伦路文化街的中西合璧
阿信将两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领到此处,真是用心良苦,虽然多伦多文化街只是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被誉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这里曾经住着几十位响当当的大文豪,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白先勇等等。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什么“筷子博物馆”“古钱币展览馆”“文风奇石藏馆”“古陶瓷收藏馆’等等,据说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
这条街建筑也很有特色,印象最深刻的是鸿德堂,因为之前从未见过一座基督教教堂的造型选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最好的阐述。
03 美食、聊天
来中国旅游,当然要体会一下中国特色的美食,阿信特意挑选了一家颇具中国特色的素菜馆,素菜是佛家的一大特色,所以店内的装潢也有些许禅意,古色古香,曲径道幽,可品茶也可用膳。隐隐飘着的佛乐让人有气定神闲之感。餐桌餐椅都是木制的,餐具用蓝花布包着、装餐巾纸的袋子封口有盘扣装饰、菜单是标准的线装书,菜名全部用毛笔书写,大概很少见到这样的菜单,两位老外也感新鲜好奇问了不少问题。用餐时正想夸夸老外用筷子的功力,尤其男老外,左手持筷居然也能收放自如,只是不曾想一碗面条便让他破功,费了好大力夹起的一筷面条稀里哗啦全掉在了桌上,他吐吐舌头,趁我们不注意赶紧用手拾到碗里吃掉,还蛮可爱。
吃饭是聊天的好时间,可也不能老聊吃的、工作什么的,还是得找些好玩的话题。除了讲中国历史的奇闻趣事,当然可以聊聊澳大利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说说澳大利亚的地理特点,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居住在离海岸线很近的地方,因为澳大利亚内陆是大片大片炎热干旱的沙漠;还有如同我们大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一样,澳大利亚也有两个城市中心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风格迥异,以至于来自这两个城市的美女也是各有千秋,比如说妮可基德曼和凯特布莱切特。还有聊聊澳大利亚那严苛的驾照考试等等。聊到共鸣处,彼此相视哈哈大笑。感觉国籍、人种、地域的差别其实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阿信直言说叫我过来还真是个正确的选择,他的地主之谊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不知不觉一天时间就这么充实愉快的度过了。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那么大,迎进来走出去,应该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