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曾经遍布着数以万计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经岁月的冲刷洗礼多数沦为废墟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陨落。它们的存在,既默默承受了时间洪流的无情摧毁,还难免遭受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残酷侵害,在古老的三晋大地尤为如此。当然,也有一些诸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的古村落以“名门望族”得以留存至今,但更多的依然在顽强延续的古村落还是那些散落在乡野陌土的小村落,一样眷刻着岁月的变迁,一样承载着故人的情怀。我母族和妻族的生活地——西冶,就是这么一个沧桑古老的历史村落。
一
西冶是我常去之地。周边美景多的是,唯西冶,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洁净的街道,清冽的渠水,幽深的小巷,古朴的居所,淳朴的村民……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慰藉。现实生活喧嚣扰攘总是让人心生浮躁,而西冶的古迹会让你定一定情怀。它位于阳城城南茱萸湾下游处,人口2000多,主要有吉、张两大姓。据《吉氏族谱》记载,吉姓始祖文举北宋末年自阳城町店迁居而来,到现在已传至三十四代。群山环绕,风光旖旎。涧河于村畔流淌不息。
西冶置村的历史,我们至少可以上溯到金代—— 东冶汤庙发现的石碑《汤王庙记》载:“邑之东南三十里,大广冶(东冶)村有鼓铸之利,材木之绕,土地宽旷,故居民恒足於衣食。村之北岗旧有汤庙,历年多,栋宇頽圮,神灵弗宅。天会(1123——1137年)初盗贼啸聚,毁坏殆尽,至大定十三年當重熙累洽之时……”碑记大定十三年(1173年)大广冶村(东冶)重建汤庙之事,由西冶进士吉天佑撰写,侧面推测可知西冶置村于1173年的金代甚至唐朝。
不难看出,西冶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之上。
走进西冶你就会发现,西冶在文化上呈现出一种低调的厚实,平静的富有,内敛的完整。这种姿态,让我肃然起敬。
二
在建筑规划中,“阁”一般用于建筑群中轴线的尽端,起到暗示终止的作用。西冶古来就有东西南北四“阁”,座落于入村必经之道,行人及商贾从阁洞经过:东阁为古村东大门,通往东冶及豫省济源;南阁又名红阁、望海楼,汛期登阁可观察洪水水情,因地基为菱形,阁洞为斜洞,故称为扭阁,西冶村三景之一(扭阁、无梁殿、斜桥——即杀猪桥,因桥斜跨于沟河之上,故名斜桥。);西阁是古村西大门,通往桑林,据传汤王到析城山祈雨曾浩浩荡荡走过;后阁又名无粱殿,修建时未使用大梁,它代表着西冶古建筑的巅峰水平,亦是古村通往县城之路。
西冶,东西二阁之间长约一里,居民修房盖屋皆在其范围内。如有人做事不合常理和规矩,就会有人说,你真出阁呀!
佛堂是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西冶四佛堂依次对应于四阁附近:东佛堂初为三教堂,清康熙五年改建而成;南佛堂仅存遗址,未找到相关记载;西佛堂是西冶村现存古建之一,大门前有二狮及二石柱,极具清代建筑特色;后佛堂今仅存正殿,正殿经过多次复修,亦清晰体现着清代的建筑风格。 由于种种原因,东、南、后佛堂均已消失,西佛堂因西冶林场多年在内驻扎,故幸免于难得以留存。
今天,站在佛堂前,我恍若沐浴佛的光芒:木鱼声声,香烟缥缈,经声悠扬,宁静心魂。
三
西冶人最引以为豪的,首推成汤庙。 西冶成汤庙内现存碑7通,碣2块。创建年代不详,据存碑记载可知,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且明清时期屡次修葺。现存中轴线上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影壁、山门(舞楼)、汤王殿;两侧建筑为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看楼、东西妆楼、钟鼓楼。庙宇现存建筑共13座。(参见焦新民《西冶汤帝庙》)
西冶成汤庙是阳城县域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成汤庙之一,也是唯一一个高规格的正面开三门的成汤大庙,中间为中华门,上书“成汤庙”,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现存有明正德、崇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等年间复修碑记多块。
据传为百姓祈雨唐明皇李隆基携娘娘到析城山要路过西冶。村民捐钱捐粮扩建成汤庙以迎圣驾。皇帝驾临西冶后,见成汤庙雄伟壮观气势恢宏,遂进庙祭拜神灵,稍后召见村中老者询问民情。老者观龙颜甚悦便向天子求赐御书,皇帝欣然应允后一挥而就写下“成汤庙”三个大字,众人大喜连连谢恩。后择良辰吉日将御赐三字镶到汤帝庙门匾上。不信你看,现在这三个字仍然悬挂在中华门门头上呢!
这个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在豫省驻马店及济源地区广为流传,至今他们讲起来还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其真假,我们且不去论它。无论如何,它为西冶成汤庙增添了些传奇色彩。有了它,成汤庙一下子就多了一些蕴含着尊贵和肃穆的气息。
如果说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那么南坡寨无疑是西冶的“村徽”。它坐落于西冶村南,俗称南坡寨。四面悬崖峭壁,山高林密,沿河边崎岖小路曲折而上,到达山顶进入寨门,跃入眼帘的是一窑洞,其上座落着古佛庙。右窗台下有石碑一块。碑文记载,明崇祯五年,流寇猖獗,房主张俊行建大殿一座,请真佛三尊菩萨供奉于大殿,由西天燃灯古佛掌殿,后人称古佛庙。
传说宋金并立时期,烽火连天兵匪猖獗。村民上南坡寨避祸。一伙流寇连续几次攻不下山寨,就围而不攻,意欲困断寨上之饮水,南坡寨自然不攻而破。只见名士吉天佑微微一笑,指挥大家把被子衣物搭到寨墙上以迷惑敌人。流寇果然上当,以为南坡寨水源充足,围而无功只得悻悻撤兵。此后南坡寨也叫无敌寨。
这个故事在西冶妇孺皆知,强敌压境西冶先人淡定从容随机应变的气度和智慧让后人为之自豪而代代传扬。
成汤庙、古佛庙和土地庙(五甲圪洞)、黑虎庙(下河川)、黄龙庙(后沟黄龙凹)、白龙庙(炉沟白龙池)被称为西冶“六庙”。
四
漫步在西冶的街巷中是一种奇怪的体验。西佛堂、吉氏宗祠、吉貞居、成汤庙、仁义牌楼、晋甲祠堂、壹本号上下院、杀猪桥、旗杆院(父子武举人居)、柳下院(文举人居)……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显出苍老,但风骨犹在。它们的建造者大多籍籍无名,只把自己生命,遗留成了建筑美学。一排排民居,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古宅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很早以前的主人,猜想它的高光时刻……想得再奇也不要紧,年代久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楼阁,这些佛堂,这些庙宇,这些古宅都在点缀着西冶的角角落落,都在默默地展示着西冶的传统文化。
而成汤庙,这座拥有神秘年龄的庙宇,这座被赋予了美丽传说的庙宇,这座被善男信女恭敬朝拜的庙宇,果真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保佑西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只是没人料到,到了现代,成汤庙又肩负起新的使命。
五
1939年,牺牲抗日救国同盟会在西冶成汤庙挂牌。日寇在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西冶村牺盟会负责人兼工会主席吉有土、农会主席张克良、青联会主席张思义、特派员丁旺才等爱国人士积极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民团,并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不料1939年12月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血腥镇压多人被抓,这次事件被称为“12月事变”。1940年5月,日寇飞机对西冶村进行疯狂轰炸后,屠杀27人,烧毁百余间房屋并抢走财物牲畜无数……一时间,村子浓烟滚滚房屋坍塌哭声一片如人间炼狱……1942年2月初,由陆达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赵子清任副书记,李唐敏任组织部长,派抗捷、李唐敏赴蟒河,于2月14日率部队在西冶起义,召开欢迎大会,改编保安第一大队为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县大队,在西冶成汤庙正式挂牌成立。千万道希望的目光,又一次投向成汤庙!
县大队下设两个中队计240余人。怀着家仇国恨,西冶人配合八路军打得横行阳城的日寇闻风丧胆鬼哭狼嚎,其民族血性,暴露无遗!
1945年秋,八路军129师386旅某团奉命进驻阳城县西冶村。部队派随军水利技师张汉山(山西安泽人)和太岳第四专暑水利组长李盛林(山西定襄人)对西冶河进行全面勘测。接着派200余名指战员帮助西冶开山炸石,筑坝开渠,特别是张汉山、李盛林二技师不辞劳苦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亲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军民一道热火朝天大干三个月,终于在1946年3月,完成开渠引流任务。北渠全长2500米,渠宽0.4米,渠深0.67米,流量0.2立方米/秒,是当时阳城地区唯一的自流渠,于是600余亩“旱地变成水浇田,军民人人笑开颜”;又在水渠上建水碾、水磨、轧花弹花车多处,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947年秋,随部队奔赴前线的张汉山、李盛林两位技师先后于豫北孟县不幸离世,消息传回西冶,村民无不为之悲痛。为永远缅怀二技师,西冶人于次年春派人恭敬迁回张、李遗骨,葬于村西渠畔烈士陵墓,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阳。
六
很早以前,勤劳聪慧的西冶人在社火实践中经过长期细微的观察总结,发明创造了“挎妆”:欢乐喜庆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汉子们左手叉腰右手扶桩灵活摇摆,桩上穿鲜艳戏服的小“杨家将”们也随之摇动或紧握“兵器”威风凛凛,或手持“马鞭”前后摔动趾高气扬,或举着“令旗”左右摆动“发号施令……春风拂面,锣鼓喧天,万头攒动,盛况空前!
明代中期,西冶人在挎妆的基础上又推出“抬妆”:几个甚至十几个表演者为一组依托树枝或花茎表演《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白蛇传》,演员和道具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抬。由于构思新颖形式活泼,故事为大家喜闻乐见,每次庙会表演大街小巷接踵摩肩人山人海,欢呼声叫好声经久不息……直至引得晋城、豫省济源、博爱等地的看客不辞劳苦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蜂拥而至……“西冶抬妆”名噪一时!
20世纪20年代,吉张明、吉发明兄弟二人组建西冶剧团,成为阳城县村办剧团的一枝独秀,西冶剧团走遍长治、长子、壶关、沁源、沁县、武乡……所到之处,盛誉不断好评如潮!80年代增加代表剧目《下陈州》、《扫帚笏》等,又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汇演中大放异彩获得头奖载誉而归!
西冶,在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间,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七
进入当代,西冶更是争先恐后敢为先:1952年用时半年,建成长1500余米,宽0.4米,深0.65米,流量0.2立方米/秒的南渠,灌溉着千亩良田;六十年代就安装了水轮发电机及水力钢磨,在整个阳城屈指可数;1972年村里设计修建长1000余米,宽0.8米,深0.7米流量0.4立方米/秒的中渠,确保了群众用电和粮食加工;同时建成大型水池五个,安装提水站三个,1973年投入使用,扩大水浇地面积600余亩;1974年修通了西冶至东冶的公路,购回铁牛55拖拉机一台,向农业机械化迈进;七五年冬季组建村水利队,修建南北沿河大坝;利用三年冬季农闲时间,打坝垫滩增加水浇田200余亩;在河两岸及所有河滩栽穿天杨十万余株;村里扩建学校,办起了村办高中(同时毁掉了西冶村的标志性建筑“无梁殿”--后阁);1982年的特大洪灾,百余亩良田被毁,十余万棵穿天杨所剩无几,坚强勇敢的西冶人摸去泪水后只用了一个冬季就连通了阳东阳桑两条县域公路;改革开放后建立茧站,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987年修建西冶大桥,彻底解决了汛期过河难的问题;同时扩建西泥公路;1991年冬大班车直通西冶;2018年,村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中断多年的五行转妆(抬妆)复出再次引起轰动;2021年村里动员社会各界举行募捐,重修了汤王大殿。
西冶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中国农耕文明留下来的显著特征,终于引起高度关注,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保护开发。
众所周知,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源于维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保存乡村传统记忆,维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可以坚定文化信念,促进文化繁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西冶,这个延续了千年的古村,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八
你看,阁、庙、佛堂、戏剧、转妆把西冶装饰得富丽堂皇,西冶温和地一笑;国军、日寇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西冶又温和地一笑;西冶人民当家做主欢天喜地,西冶依然温和地一笑。 拥有过荣光,承受过苦难,西冶的道路被多少踉跄的脚步磨砺,它早就在微风细雨中大彻大悟。远道而来的客人必须明白,西冶的朴实和低调,并不是因为封闭和愚钝。
它迎接你的,永远是青翠的山,明净的水,滋润的风,友善的笑,灿烂的桃花。
我沿着街巷跟回走。依然是洁净的街道,依然是幽深的小巷,依然是淳朴的村民,依然是古朴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