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其实不全取决于是否够努力,够勤奋。当然,努力和勤奋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先提条件,这点毋庸置疑。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商界地位那是不容撼动的。盛道和夫在《告诫年轻人》一书中,提到他自己,获取人生成功的方法总结的公式,就是人生结果=思考方法+能力+激情。在这个简单的公式中,盛道和夫思把考放到了首位,这足以说明思维方式,在成功道路上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尘俗子,不可能像经营之神相提并论,但,成功企业家的前车之鉴,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必定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的更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蹴而就。成功的痕迹都是有迹可循,只要明白了成功的逻辑,掌握了方法,成功也是指日可待。
明白了这三点,你就距离成功有进一步
▌
1
不要万事俱备再去付诸行动
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大波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甚至在脑海中还有独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可总是为了启动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团队人员不够等各种因素牵绊。
追求完美主义固然是好事,这样确实也会规避很多风险。但,现实中是千变万化,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现在社会是人才辈出,想创业的人也是前赴后继,有钱人也是一抓一大把,都在虎视眈眈的寻找商机。如果你发现一个社会商业的漏洞,不如马上付诸行动,等商机漏洞大了,人明白过来,商机也就不再是商机了。
做事总是瞻前顾后,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心态,等到你准备好了,坐在商机的“龙椅”以是另有它主。再者,即使你认为一切万事俱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迎面而来也照样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纷至沓来,永远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地步。
▌
2
不要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度日
有一个朋友,做什么事情从来不追求最好,总是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差不多就行了”这也是他的“名言绝句”。
上学的时想着学习差不多就行了,考个差不多的学校,毕业后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再寻觅一个差不多的对象成家立业,生活工作就这样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的就度过了一生。结果上天真是“不负有心人”,现在的生活和工作都处在一个差不多的状态。这就是典型的“墨菲定律”所说的类型的人。
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简单理解就是如果你极力的想回避什么,事情就很有可能会向着你担心的方向发展,你的规避的事情就会不约而至。比如早晨上班迟到,总抱着幻想,千万不要让领导看到你进公司的场景,可事实却是偏偏和领导撞个正怀。
“差不多”思维,其实就是舒服区,不愿意跳出安逸的环境,不愿意接触外界或者外来的事物。是自我封闭的一种状态,就如同开水煮青蛙的实验,最终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想要无限可能的接近成功,就要多去尝试,多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多吸取新的知识,如果思想上不能得以解放,总是裹步不前,温水中煮的或许就不是青蛙了。
▌
3
不要总是抱怨
如果遇到不如意,就心怀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没有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抱怨团队,没有同心同德。抱怨市场竞争激烈。一切的不如意,不顺心,仿佛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从来不愿从自身找不足之处,那么,失败也是注定的。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在前行的路途上,到处布满荆棘,遇到困难、险阻都是在所难免。在某种意义上说,困难也是通向成功路上的“必修课”,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会让自己更加强大,成功的根基才会更加稳固。
作者介绍:实名王志杰,笔名佳贝佳。
一个把孩子名字起成公司的称呼,学习设计的专业,从事互联网生意,干着策划的活,说着职场的事。拧巴的现实,却有着不一样的视野。我,就是隔壁的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