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句改编的名言: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注意,不是诗和远方——还有以后的苟且。
所以,我们更离不开诗和远方。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幸与死神为邻,却执着地追寻生活的意趣,努力与欢乐共舞。
01
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九期,被河北邢台罹患癌症的挑战者白茹云深深感动着。
白茹云让观众过目不忘。
在台上,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白茹云 40岁,系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生自农家,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有个弟弟在8岁时生了脑瘤,一发作头特别疼,就用手打自己的脑袋,都打破了。每当弟弟发作时,白茹云就紧紧抓着他的手不让他打,想办法安慰他,念儿歌、读诗。她发现,儿歌和诗能让弟弟转移注意力,他就不去打头了。于是就一首首地读给他、唱给他听。
这段经历,给她打下了诗词的底子。
2011年,白茹云罹患淋巴癌。他们当地的医院治不了,需要到石家庄省四院做化疗。生病是非常耗费钱财的,她的丈夫需要在家干活挣钱,她就一个人带着钱到医院治病。
她辗转坐车去石家庄四院的细节令人唏嘘。为节省24元车费,她放弃乘坐直达车辆,每天早上5点起床,换乘5次车,花费5小时。
白茹云在病床上与诗词结缘。她独自住院的时候,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把厚厚的一本书看完了。她与诗词结缘更深。
做完化疗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了问题,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不好。
忙时,白茹云种地管家照看孩子,闲时背诗。2014年12月,她参加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
这次,她又站在了《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出场吟诵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现在还是带瘤生存,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她从容淡定,准确地答对了全部9道题目。看得出,她诗词积累相当丰厚。
白茹云令现场很多人泪奔,她经历了重重磨难,却依旧阳光快乐。怎能不让人敬佩?
02
我的恩师也是白茹云这样的英雄。
他比白茹云早一年罹患癌症。发现贲门癌那年,恩师44岁,风华正茂,仕途正好。一纸诊断犹如晴天霹雳,击中了恩师。
恩师是性情中人,他愁过、怕过。愁完怕完之后,该来的还是要来,该面对的也要面对。
2011年5月,他做了切除手术。术后,他整个人瘦了二三十斤。从此,踏上了与死神搏斗之路。
很多人劝他不要再管单位的事情,安心休养身体,他都一笑置之。
休养了一段时间,恩师很快返回单位工作。工作是他的最大的乐趣,也是治病的良药。
那时,他每月化疗一次。化疗期间,每天上午6点起床,去医院打针,下午返回单位工作。对化疗药物反应大时,他连饭也吃不下几口,对上班却很少马虎。不做化疗时,坚持正常上班。单位各项工作如常开展,没有因为他生病受到大的影响。
为恢复体力、怡情养性,他把业余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爬山、旅游、打球,比青年人还有活力。
岂料仅隔两年,又发现肾脏旁边长瘤,又是恶性,医生判断他活不过半年。他又开始了漫长的放疗,依然上午治病、下午上班。治疗结束后,恩师更瘦了,他减少了剧烈运动,业余散散步、练练书法。
此后,肿瘤年年复发转移,恩师一次次面对死神。他以非凡的毅力与病魔搏斗。他吃了吐、吐了再吃;疼痛时,他满头豆大的汗珠,头在皮座椅上一靠,就留下一片汗渍,他绝少呻吟……
最难得的是,他以病痛之躯,坚持正常工作、正常生活、正常锻炼。医院的专家教授评价他“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给他治病的是省内屈指可数的专家,眼界不可谓不开阔,作出这样的评价,恩师的坚强可想而知。
一年、两年……恩师与病魔搏斗了六年,工作了六年,有滋有味有痛苦地生活了六年。六年间,他带领的单位年年考核第一,他热心帮助了无数人。
去年9月,桂花满城飘香的季节,我的恩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悼念恩师的挽联上,写着“德才兼备典范常昭”,我的恩师实至名归。
03
在死神面前舞蹈是什么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可能感同身受。
我在恩师身边,目睹他的躯体日渐消瘦、羸弱。一个人,在生命之光已然微弱时,如何有心力面对不远处永夜的黑暗?
白茹云和恩师给了我答案。
从白茹云和恩师身上,我看到一种典范式的存在。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认真过好生命的每一天,执着地追寻着生命的意趣。他们忍受痛苦,却没有悲戚,弹奏的生命之音慷慨雄壮。
为白茹云点赞!为我天堂里的恩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