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项国策,从来都是一项国策!
创新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创新成就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整个中国30多年来非常努力地改变着“落后挨打”的局面,取得的成绩已经今非昔比了。但这仅是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以前的“纵向比较”,怎么比都是优秀的。但是“横向比较”一下,我们很清楚,整个世界依然笼罩在美国人精心编织的政治霸权、美元霸权、文化霸权、技术霸权的“单级世界”的穹顶之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它的掌控之下。我所说的也包括中国。
中国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一条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格局创新。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会让我们低头:第一种是霸权,虽然被强压着顺服,但每个人都保留着高傲的资本和翻身的决心。第二种是智慧,是真正的智慧,是我们心悦诚服众望所愿的,每个人愿意顺从并跟从的。创新正是智慧的外现。
不是一直在创新吗?今天为何再谈创新?为什么总理亲自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前面三十多年的创新远远不够,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鼓励创新,也从未像今天意识到不创新的严重后果。
先说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压制了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与智慧?
1、“科学家”这个词还存在吗?
说到“科学家”您能想到的是谁?他们现在在哪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离我们越远还是越近?这个词去了哪里?这个词被含金量极低“专家”取代了,被“十分低调”的“科研工作者”取代了。科研从此变成了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管理的支离破碎的相互绝缘的企业行为。这一点将会持续存在,直到中国出现为数众多的“超级企业”。超级企业有资本有专家有眼光有规划有市场。现在谁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2、经费投入的主体变成为企业
当经费的投入主体变成了以自负盈亏为生命的企业的时候,其紧张程度自然可想而知。因为研发是将真金白银投入到一个可能出成绩也可能不出成绩的领域,成功了会让一个企业维持一段好日子,失败了呢?可能直接葬送了企业多年来的一切努力,甚至结束了这家企业的生命。
中国的企业类型最多的是国有企业(央企)和私营企业。如果您是企业主请问您愿意投入足够多的资金来做研发吗?
国企和央企自然不会,因为凭着红头文件和既定的市场格局就可以活得不错。再说国企央企的领导的考核机制是否和研发有关系?再过几年领导去哪里?谁会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将真金白银投入到风险与诱惑并存的研发里?
私营企业也不会,巨额投入承担不起。就算能承担得起,请问研发成果谁来保护?这是我们后面讨论的话题。
资金方面政府有支持!我很清楚!只是我想问问掌握资金发放的管理层,您真的知道研发的方向吗?您真的懂得企业在做什么吗?您所见到的是真正的优秀企业吗?您发放政策支持资金的标准是什么?您是欢迎还是杜绝“政策掮客”?先不说政策支持资金是杯水车薪,因为审查机制不健全审查能力不具备,导致一件好事变成了部分人“权力换资本”的儿戏,成了“政策掮客”和“机会主义者”聚集区。
3、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程度不够
不尊重知识的根源是缺乏“敬畏之心”。缺乏敬畏之心往往会自以为是自视过高。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求甚解、盲目自大、急于求成。“读书无用论”尚没有结束,知识型社会尚未形成,实用主义依然是主导。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红包除外)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现象依然存在。宁愿花成千上万请别人吃饭,也不愿花一点钱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点我不想过多的论述,因为很多“臭老九”唠叨很多年了。
4、政策导向决定资源流动路径偏差
资本有一个特性是“逐利”。哪里赚钱多赚钱快赚钱持久赚钱稳当,资本一定会去哪里。世界上有两种股市,一种是股市,一种是中国股市。政策一招呼,股市就被挤爆。这熟悉股市的人都明白何为“政策面”。2003年开始起步的房地产,几乎将所有有理想的想多赚钱的企业家被一网打尽,不论央企国企还是私营民营甚至是个体户都纷纷进入这个超高回报的行业。这是政策的导向,这是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带来的必然结果。只是房地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虚拟经济”,对推动中国的产业技术的改进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资金去了高利润的虚拟经济,因此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无法估量的。简单点说,钱拿来盖房子就不能拿来做研发,因为错失研发的好时机,由此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企业并未感觉到“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就做低端加工的日子也不错。但是2008年之后外向型经济遭受比较大的损失,这个时候整个宏观调控已经开始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了。这是一个“关键时点”,可是这个时候企业家的注意力尤其是有钱的企业家的注意力被房地产所吸引。硬生生的错过了一个“创新自救”的最佳时机。不过也不一定算是错失,准确地说还有好多企业家时至今日尚未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在中国经济走入低谷期时,为了“化短痛为长痛”,打了4万亿的强心剂,之后将资源直接引进“铁、公、基”。企业家多年积累的资本也会随着政策带来的财富激流的走向进入相关行业,如今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全都是知识含量极低的产业。
5、“拿来主义”摧毁了企业家的思考力
中国是后起之秀,好处就是有前车之鉴可以模仿可以超越,现成的技术拿来用就是了。起初的“三来一补”、“用市场换技术”等的确让很多的企业很辛苦,但是也很惬意,因为开放之初的浪潮有惊无险,外企放水养鱼尚未到收网之时。当然有些简单的技术的确是换到了,可是还有很多的技术尚未换到。举个例子,汽车市场对外开放很多年了,结果怎么样?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手机市场对外开放很多年了,国产手机今天的日子怎么样?事实证明,市场不一定能换到技术。“拿来主义”不需要太多思考,可以很快地解决眼前问题。但是生命线掌握在技术输出方,一旦“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不具备了,其结果是将中国的企业家“扔在半道上”。
如果您有兴趣,我推荐一部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打工老板》给您。从“拿来主义”到“独立创新”,这部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
6、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真正完善
在塔木德金融思维FTT的体系中其中有一个板块是讲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评估、固化、变现是一个产业链,也是一个最为新鲜的产业链,只是时至今日,其中的从业人员为数尚少。不尊重知识就不尊重创造,不尊重创造就可以肆意“剽窃”。“盗版”在中国是一大产业,而不尊重知识缺乏支付能力的国民便是这个产业的沃土。说这些的时候我本人也在脸红,因为我也是盗版的“受益者”。
除了“盗版”我们有何能力制止外企在中国大肆攫取财富?以前的确很难做到,但现在我们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做出了新的行业标准。举例:360杀毒软件。自从360杀毒软件横空出世,采取“免费思维”,将卡巴斯基、瑞星、诺顿等同行统统“逼死”,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网民钟爱的软件公司。至于360的创业过程和技术内涵是怎么样的,不在我们今天讨论之列。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损导致“企业打假”、消费者“维权”都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了。与其用真金白银去打假,还不如节省时间和金钱去“破解”更高端的技术。
7、企业高成本压力导致创新成为极为奢侈的事
这里所说的高成本是指“税收、人力资源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租金成本”等等。这些成本让企业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诸多的企业尚未适应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气候,瞻前顾后踌躇不前,加之不熟悉与资本打交道的模式,致使企业资本捉襟见肘,更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了。说这些都是抱怨和唠叨的话,网络里边不乏这样的论据,在此不再赘述。
8、“企业家才能”有待整体升级
“企业家才能”是一项最为优秀的企业资源,是可以无限深挖永不间断威力无穷的企业资源。这一点在“新常态当中”尤为明显。只是整个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时间不长,甚至没有做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简单的“一元市场经济”,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权力之手、腐败之手”共同伸进来的“多元复杂的市场经济”。正因为环境复杂,所以企业家也必须具备多项专业能力:懂市场还要熟悉市长,会编程还需要会喝酒,懂得权贵心思还要提防小人,不得罪员工稳得住股东,当董事长还要当人大代表。中国的企业家的确是全才全能的。这不是讽刺的意味,只是我们很可惜的是很多不该有的事情分散了企业家宝贵的创业生涯,导致最后出现了“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的论调。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关注力是有限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被这些无所谓的“闲事”抢占了企业家的生命,导致最终的梦想还没实现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
各位尊敬的企业家,您是中国经济的细胞,您是企业家,不是社会活动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阴谋家。请您学会“减法”,减去身上不属于自己的职责,将您的时间、金钱、体能用在创新上,用在“新常态”的企业经营里。然后您需要学会“加法”,加强自己的专业才能,加强自己的管理才能,加强自己的金融才能,加强自己的创新才能。因为这才是企业家的价值所在,是企业家的生命意义!
压制中国企业家创新才能的“八项因素”我们解析完毕。那么企业家朋友还必须明白两件事情,为什么需要创新?如何创新?
转接下篇
葛昱菲 塔木德金融思维F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