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缺号(□)
虚缺号是方框“□”,表示原有文字缺漏、删除或无法辨认的字,也可表示作者避讳、不愿写出的字。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字。例如:
一,文字缺漏:
匈奴人入塞承塞中亭澻举蓬燔薪□□□□蓬火品约官□□□举□□□□薪
(《考古》1979年第5期)
在《考古》1979年第5期中,因为其中部分文字残缺,能看出字数却分辨不出其字。例如“薪□□□□蓬”中,“薪”与“蓬”之间缺了四字,故用四个□表示。
二,避而不谈: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鲁迅《药》)
在《药》这篇文章中,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鲁迅老先生在“古□亭口”中使用虚缺号是有意而为之,以影射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在这里被杀害。
隐讳号(×)
隐讳号是一个叉“×”,用来代表不便写出来、不愿说明或不需说明的姓名、日期、单位及其他词语等。与虚缺号一样,一个“×”代表一个字,可以读作“某”。例如:
站在××路口,我又回望那短短的××街。
(茅盾《上海大年夜》)
若非具体指明哪一个人或哪个事物,也有××代替。例如,“记××二三事”或“×××的制作”等。
注释号(∗(1)[1])
注释号有多种呈现方式,例如:“∗”、“(1)”、“[1]”。用于将需注释的题目或语句标识出来。一般放在需要注释的题目或语句的右上角。
例如:“青年运动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上述两句所用的注释号又称星号(∗),将注释的题目或语句标识出来。
另一种常见的注释号是用圆圈或括号内的写数字标示需要注释的语句。所用数字可为阿拉伯字:“1”“2”“3”……,亦可用汉字:“一”“二”“三”……。分为阳文(①)、阴文(❶)两种。以刻章为例,若刻字是在章底凸出,则为阳文。若刻字是在章底凹入,则为阴文,所印效果也因此有所不同。
而将其效果对应在注释号中,便有了阳文(①)、阴文(❶)两种:
一,阳文:
代表这个姓名的那个人就会被一种超人的神力所折磨①。可见旧时代语言灵物崇拜,是很厉害的,它还严重地影响到现在。
①《红楼梦》第25回写赵姨娘要马道婆替她作法整治贾宝玉和王熙凤。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
二,阴文:
在《祖堂集》和《变文》之前,未发现这种带直接引语作动词宾语的被动句,因此这也是一种新产生的“被”字句式。❶
❶参见袁宾先生《〈祖堂集〉“被”字句研究》
(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
参考资料:
王庆. 标点符号的种类及用法[M]. 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兰宾汉. 新国标标点符号使用手册[M]. 上海: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