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篇最主要是写给那些正走在为重获自尊而用力的女性们。在现实中,女性因性别角色自知或不自知的受到很多额外的成长阻力。
对于愿意并可以给予支持女性的男性来说,克服先天的占优姿态,才能以平行视角看女性;而女性自己,是有意识的去突破角色限制,还是清除脑海里的自我边界,也许读完你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抉择。
1、 自己对自我的评价
我有个妹妹,前不久凭借自己的学霸精神拿到了英国一所牛逼院校的offer,但当我收到她发的信息时,里面写的不是对打败全球99%竞争者后的兴奋雀跃,反而是无尽的忧虑和担心。
她问我,姐姐,你觉得我应该去么?我可以去么?我能去么?
应该、可以、能,这一个个连环问题身后,等待着的是我一个点头、一个负责的肯定以及一个你可以的允许。
但很遗憾,我没有。我问她,你为什么觉得你不可以?为什么不能呢?假如你想去,你担心的是什么?假如你不想去,你害怕的又是什么?这些看似冷血的反问是在我压制着内心想要共情的冲动,精心雕琢后的冷静回答。
我想我也可以,和环绕她身边的任何一个温暖爱心人一样,用一个大写的优秀鼓励作为肯定的回复,用普世的价值观对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饱满及时的鸡血填充她持久不自信的恐慌,帮她短暂平滑需要被许可的自我怀疑。
但我更清楚的明白,假如那样,这之后的她,还会在以后任何一个可能的时候,被这种类似的场面推到同样的四处询问中去,而谁也不知道在无数的多次里,其中的哪一次会给到处找寻许可的她,一个冷冰冰的回应。
因为,我在做的,也是大多数人在做的,是在为她自己的选择做许可背书,是代替她完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在社会心理学里,把自我尊重,即自尊定义为: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所以,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是自尊的前提,也是影响自尊水平的核心关键。
而自我评价里,除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正是这部分外界评价,让我们有了参照体系来对自己做客观衡量。
2、外界对自我的评价
我有个闺蜜,人美才高品性稳,是那种高冷但又不失暖气的女人。她一个前任男朋友让我印象深刻。每次吃饭,对方都会先询问闺蜜想不想吃这个,看见什么限量包买之前也会先问她想不想要,万般疼爱之情直接戳进我们羡慕的眼球里。
后来,没多久闺蜜提了分手,当我惊讶的问excuse me的时候,她淡淡的回答我,说,很多理所应当的事情他都会先来问我。比如:生日时问想不想要这个化妆品,加班时需不需要我给你送饭?等我给出“想、需要”的许可回复,并附带上你对我真好的撒娇口气,好像事情才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刚开始吧,觉得是正常的试探蜜月期,后来发现一直都是如此,相处那么多年,在他面前,他的这种询问让我无时无刻的都记得自己是个女人,而不是个人。
我无从评论闺蜜与前男友之间的感情,但从她的表达中,我听到的是:男友对闺蜜女性弱者标记的不断强化,一个性别差异预设下的关系失衡。
闺蜜的每一次的回复,看似是给男友的许可,其实是自己可以被给予的许可。这种许可是男友对闺蜜的外界评价,就是:给予是有条件的,承认女人依附的角色是获得平等地位的交换。
因为你是女性,所以每一次需要的信号发射出,对方接收并转化为成就感令其满足后,对方才会给予。在这段关系中,更多的是施舍式的不平衡,而闺蜜在做的就是用蜷缩的身体将天平顶回平衡的支点。
我们不是社会里的孤岛,我们需要在亲密关系、朋友关系里扮演的社会角色结果来获得自我评价。
但很多时候,外界给我们太多假象式的评价和反馈。就像信息从匮乏到爆炸一样,我们也容易淹没在一个随手就来的赞,一句信口拈来“你不行”的怀疑中。
所以,我们要记得,去掉评价条件化,唯有那些事实性的反馈才值得成为我们自我评价体系上的一个权重分子。
3、评价的背后是什么
我记得在一本很出名的畅销书《lean in》里,女作者说她看到很多优秀女性在面对职场机会做选择时,都会下意识的先去征询男人的同意,得到社会“我可以”的肯定答复后,才开始对机会做抉择。就像一开头我妹妹那种不自知的询问一样,也许这就是传统社会给女性预先植入的源代码,一种思维上的性别、年龄设限,一种男女、老少背后社会角色的设限。
有人会跟我说妹妹还不成熟,还是孩子,你应该给予的是满满的正能量,用你曾经经历构建起来的铠甲帮她挡住还柔软的身体。
无论是身板的柔软或坚硬,还是内心的弱小或强大,当我们习惯性用年龄优势帮助他们完成自我评价,代替他们进行自我选择时,他们,失去的将是成人身体下的自我依靠,而无论他们长到多么巨大。
同样,像我闺蜜这样的女人,多少都具备天生性别低位里蕴藏的部分优势。因为他们美貌、聪明,知道与高位的男人们相比,低位有可以凭借自我暴露弱性,来找到外界合理保护的强大杀伤力。
利用好自己的原始资本,通晓男权社会的丛林法则,完全可以在现实中走出一条超弯道的较短路径。
这看似是一个更好的结果,但在这种弱者标签的强烈意识下,一边是男人自我需要的不断被满足,一边是女人博得疼爱后性别角色的不断被强化。两边中和,得出的可能是:女性永远凝固在弱者角色的分子式里。
评价,和年龄无关,和性别无关,但在我们想要完成自我不断发展和成长时,也许就天然成为了思维里安插好的预设障碍。
4、是适应、是突破,还是别的?
以前女性贤良淑德可能就是承认并对性别局限妥协的一种生存方式。但如今,当我环看周围,看到更多意识强的女性如睡美人苏醒一般,用觉知后的巨大张力设法突破。甚至是刻意训练对立面来突破天生设限,显现出更强的生物适应力。
我想,面对许可、评价,无论正与负,当我们去试图在这个角色界限里用力的适应、突破时,我们也许就偏离了轨道,不自觉的把焦点从一个局限又转向了另一个局限,就像以一种逆向方式,反塑造原有定势思维而已。如同提醒自己去忘记一些不开心的往事,但每提醒一次,其实就是巩固了一次记忆。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作者预见了一个人工智人的未来画面,里面层层严密逻辑推理、论证后呈现出的结果让我不由惊寒而立。
但当所有可能都真实的贴近读者,作者传递的观点反而是:希望我们从这种最可能发生的预见中突破出来,让更多的可能未来照进现实。
所以,我想,让女性,让更多人从思维的边界中解放出来,让脑中的一堵堵墙自然瘫裂,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自我评价去中心化。
连着性别、职业、身份都去掉,通通清零,寻找一个上帝的视角,一方面能够认真客观的听见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又不回避学习非形式逻辑,对自己的感受,感知用科学实证的方式去分析,用践行的姿势去检验,那么我们就能收获更清晰的世界,更自由的游离在思维立体空间里。
当你尝试以后,也许我们会发现,就算做着大家认为女人们才应该做的事,说着小孩子稚嫩的语言,你都可以像一个男人,一个成人,一个路人甲乙丙丁一样欣赏自己。
结语:没有“天生就应给被保护”的预设,不期待任何人为自己开挂,能够承受得了自己一点点笨拙的坚持,像野草一样,缓慢的在城市的缝隙中挣扎求生,平和接住偶有的小确幸,去用力保护自己,余力保护更多的人,在任何时候,自尊的光芒都足以融化与生俱来的各种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