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道理很简单,但残酷。比如,当你没能力、没地位、没金钱时,是没有话语权的,哪怕你说的是对还的。当你功成名就,那么,就是放个屁都会有一干人等凑上去闻,还要说味道还不错。这就是现实的功利社会。
没辙,不是要我们抵触一切,即使有所成的每个人路径都是不可复制的,还是要听听看,有哪些话,对自己有启发。
近来书是没少读,同时产生些困惑,由于阅读种类杂乱,内容在脑子里混乱,无条理性。深深理解了那句话,“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想起彭小六在一次分享中有提过,要做知识管理,一段时间只读一类书。
“得到”中,古典的订阅栏目《超级个体》中有一期,又提出如何快速学习?方法是——功利的去读书,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读什么书。
功利思想,要是准确的说,这话没有绝对的对错,分情况,看这话怎么用。
说它对,是因为在工作学习中,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学啊,迅速补充相关知识,然后反哺到实践中,效果倍增,自己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说它不全对,因为,多数情况下,有些书并非有用才读,在读自己喜欢的书时,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到底有用没用,只是体会阅读带给我们的感受。因人而异,于很多人来说,读书更多的陪伴或者习惯。
另外一个人的读书学习方式我倒是非常赞同,他是蔡志忠。
蔡志忠说,99.99%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在4岁半时,就知道未来他要成为一个漫画家。从那以后,漫画成为蔡志忠用一生去做的事情。
知道自己要什么,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了。
是否功利?不敢说,只知道,他99%的时间用在内容的创作中。他一直在考虑的事是,自己画什么内容有人愿意读。因此,他曾经花了四年时间读诸子百家,画出相关四格漫画。花十年零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研读四大名著。后来,他在日本这个漫画帝国,终于以内容优势画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立志要走画画这条路,一切让阅读变得顺其自然。
蔡志忠说,68岁这个年纪,是有些资格教后人些许经验。他的人生观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仅凭努力是不够的。要改变观念,学会思考,阅读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途径。只要找到你最拿手、最喜欢的事物,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
过程中,做的比其他人快,比其他人好,比自己前一次好,就会身心合一,排除一切,最终达成。
总结如下:
1、一段时间专攻一门专业
2、知识需要管理
3、学以致用
4、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然就知道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