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儿子
儿子对妈妈总是躺着看手机表示不满,一遍又一遍地吐槽,堪比祥林嫂说阿毛。
妈妈反唇相讥,你还偷偷玩iPad呢。
儿子不承认。
妈妈说,每次回家都看你给iPad充电,不是你玩谁玩的。
儿子不啃声了。
儿子也没有轻易投降,又开始吐槽妈妈不运动,光想躺着不动。
儿子是说给妈妈听 的,也是说给爸爸听的。有时,爸爸不语,有时,爸爸会替妈妈做一些解释,诸如妈妈白天工作忙碌,晚上看一会手机,也处于正常。儿子即刻抗议,认为爸爸在偏袒妈妈。显然,在对待儿子使用手机的限制上,爸爸可以义正言辞,可是到了妈妈这里,往往就大打折扣了。这也是儿子提意见的源头。
有时,妈妈会说,我累了,就想看看等了一周的韩剧歇歇,你别管我行不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休闲方式!
2.爸爸
爸爸认为,如今的世界已经离不开手机这种工具了,手机已经是一个移动电脑了。老师布置检查作业要用,同学联系聊天要用,购物打车要用,背单词查资料也要用。对于手机这些电子产品,要学会用,比如去北京,不用手机行吗?不过要有时间限制,比如早晨起床不要无休止地看朋友圈和好友动态,晚上睡觉前不要再用,白天有时需要了,或者想玩一会是可以的。你自己管自己最好,如果自己不管自己,自己管不好自己,我就要来帮忙了。
爸爸基本可以做到在家里少用手机,如有时间,就用看书作为基本休闲方式。当然,也不是每天都这样,有时候,情不自禁地端着手机,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眼睛难受头脑混沌。
前几天,爸爸再次提出,睡觉前半个小时,远离手机,这样可以睡个好觉。谁先提出的,谁就先做到,可是爸爸并没有立刻做到,他一边摘抄书里东西,一边上网查资料,爸爸坦率地告诉儿子,我没有做到。儿子也老实地说,我也没有做到。爸爸说,明天,我们互相提醒吧。
儿子一般10点半睡觉,10点之后就不看电子产品,这的确有利于睡眠。如果延长到一个小时,会更好,睡觉前一个小时不看电子产品。那么,你不看电子产品,你要做什么? 看看书,写写日记,或者聊聊天,都可以,都是放松的方式。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对于爸爸,11点睡觉,睡前一个小时告别电子产品,是否可以做到?有时做不到,绝大多数时间可以做到,这就不错。
3.妈妈
妈妈喜欢用手机看韩剧,看电子书,看新闻,有时是朋友或同事发来讯息需要回复。这是手机的基本功能。
娱乐和社交功能是手机的两大功能,特别是后者的功能已经强大到超越打电话和发短信,随时随地的朋友圈讯息,甚至是工作的安排,全部在手机朋友圈里实现了。
妈妈高兴了,会给儿子发红包,儿子开心,妈妈也开心。有时,爸爸需要钱,也找妈妈要红包。
早上,妈妈一边洗脸,一边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我在家里使用手机,只用一个小时!
儿子回应道,我也能做到。
妈妈说,我把IPAD拿走,这不是不信任你。 口里说不是不信任,其实是不信任。如果信任,就把iPad放在家里,让儿子自己记录使用的次数和时间就行。
4.姥姥
姥姥不会用智能手机,只看电视。有时候,手机也忘记带,搞得我们心急如焚,因为你想第一时间找到姥姥,却找不到。
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推开,无可逃避,家庭使用公约才是最有效的办法,今天,12岁的儿子和40岁的妈妈的手机使用公约已经产生了,这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件事做好了,其他的事可以迁移、复制成功的经验,这个事儿失败了,也是可以借此认识自己的意志和自控力,总之,是好事一桩。
B
消费至上和娱乐至上,在消解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看上去更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是绑着我们向丛林里走,我愿意?我反抗?我无所谓?
C
你言之凿凿说的话,你自己信吗? 如果信,这叫真诚,如果不信,叫什么?
D
哪些事情是优先级?家人。爱。李开复的人工智能LED演讲给人的启示。我们存在的理由是爱。爱与被爱,爱让人与人工智能相区别。创造性思维、同情心或爱,这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
E
儿子问我数学题,我笑称自己的数学很垃圾,要全靠你自己了
不过,我还是靠过去看看他的试卷。
数学题有一个套路,让你求什么结论,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用,有没有信息不可用?另一个是,你从结论试着往前推。
过了会,儿子说,我把1000抄成了100,你说,我为什么脑子里想的是这样,写出来的就不一样?
我说,这就需要检查自己的每一步,以防出错。自己能检查出来,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