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冷兔上一个段子。
真是莫名被戳中笑点啊~科科。
但笑罢再看,忽而觉得意蕴非常,索性强迫自己思考下去——思考需要鞭策,不策易倦怠。
现象是这样——
对买家来说:
一则:辣与不辣是比较而得,具有相对性。本就无标准,泛泛去问,也就无意义。
二则:辣与不辣,没有办法从老板的描述中得知,只在能买走之后才能分辨,这样的问题,也无意义可言。
对卖家来说:
一则:辣与不辣,对老板来说没有价值上的区别,自然也就不必费神分类。
二则:辣与不辣,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不向卖家解释,就完全可以鱼目混珠。
启示呢——谈完现象,多少要谈些启示。
一、看待事物的角度,要基于自身的条件。对甲来说很辣,对乙来说也许不足称道,对于相对性较强的问题,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因地制宜。
二、对于基于自身条件衡量的问题,不应该把决定权转交他人。最常见的,个人的幸福程度、价值体验、追求、爱好、理想,统统非常私人化、个性化,世界上只有一个乔布斯,同样只有一个你。天分固然非常重要,个人努力同样不可忽视,而且足够用了。让世界瞩目的确很难,但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还是可以完全办到的。反之,对他人的也不要做基于自身视角的狭隘的品评,尤其不要说出来。
三、不要浪费精力在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上,或说,放在答案并不适用在自身的问题上。最常见的,某书是否好看,某菜会否好吃等等。的确,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建议中得到一些具备参考价值的讯息,但不能够作为行动指南,尤其在完全没有亲身体验过的情况下。常见于父辈,他们的建议是完全出于爱,希望儿女安稳、幸福。不过毕竟年代有别,很多事物已经不是他们想象那样,尊重父母的基础上,也需要兼顾自身的条件,如果真的具备某种才能和理想,不妨一试。还有不常见的,比如某些文学批评,批评托尔斯泰的小说又长又硬,才华有限。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别人又不写《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犯的错到他为止了,他完成了托尔斯泰,去批评他,他依旧只能托尔斯泰。
四、养成深思事物的习惯。这是故事以外的收获。我自己观察自己,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如果不强迫自己思考某一问题,大脑几乎不运作,所有行动完全基于经验。猛然警觉,我的大脑正在疲于思考信息量较大且隐晦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自学能力。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书籍,在我看来对人脑具有某种麻痹性,道理摊开放置,已经不需要再去思索了。相比之下,我喜欢佛家打机锋,看似什么也没说,能悟出来多少全部都是自己的功劳,实在是双重满足。这种强迫思维非常难,且常绞尽脑汁未得要领,但我始终相信这项操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