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桥矿业公司稿件《工区河道又见鱼》,报道紧邻矿业公司露采工区的圣冲河里“有鱼出现了”。原来,由于过去周边个体选厂乱排乱放,河水一度污染严重,鱼虾全无。如今河水变清了,鱼虾又出现,这其实是前段时间大力整治、环保工作见成效的最好体现。以前,我们六国公司通讯员张红樱写过稿件,报道燕子在车间装置区做窝,体现车间对环保和现场环境卫生的重视,稿件同样非常出彩,还获得当年的铜陵市环保好稿奖励。这告诉我们,做个有心人,关注所在单位的新鲜事,并且往深处想一想,由表及里,发掘新鲜事背后的原因,这往往才是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地方,是我们的报道重点。
现在,我们公司通讯员们通过学习培训和写作练习,消息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而在新闻特写、通讯写作上,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学习揣摩。我们六国公司常年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岗位明星评选等各类先进评选表彰,这里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报道对象。这些评选表彰活动通常需要申报材料。曾有通讯员将申报材料稍微改动,就作为通讯投稿。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一篇人物通讯,不仅要有体现“优秀”、“先进”的事实基础,还需要有好的文章立意、框架结构,需要有几条高度凝练、点亮文章的好句子,需要通过生动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还可以引用诗词、名人格言、甚至借用广告语等,让人物跃然纸上,呈现一个富有个性、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最真实、最感人的细节,只有通过扎实采访、深入了解才能获得。申报材料中列举的事实,我们在写作时也需要取舍,不能一股脑全部搬上来,而是应该“抓重点”,这样才能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提高宣传效果。
工作过程中,曾有通讯员谦虚客气,说“稿件请帮忙修改,润色润色。”这反映了不少人的一个误解,认为在创作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文字编辑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其实不然。尤其在自媒体工作中,8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收集选题与素材之上。
有人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让笔者想到,一篇好文章,并非好在辞藻华丽,而是需要文章结构相互呼应、文题一致、逻辑清晰、富有文采,尤其需要平常多学习,注重素材与选题搜集。这需要我们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感善思的心灵。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练习的。长此以往,不仅有益写作,对个人心性、综合素质,甚至对生活的感受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其次,需要我们重视自己做的事。无论本职工作,还是兼职通讯员工作,是否用心做,效果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练、多写,写的多了,自然熟能生巧,思维也会更清晰,以前有模糊想法的东西也会渐渐明确。
笔者始终认为,做一个有心人,勤学多练,是一个通讯员的基本修养。在创作新闻作品时,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事实、搜集好素材后,开始制作标题、搭建文章内容,确保新闻要素齐全、信息准确,做到标题亮眼、文章结构有层次、语言流畅、过渡自然、无错别字等,再针对不同报纸的版面、栏目设置“精准投稿”。而作者的用心和努力,编辑会感觉到。这样,才能赢得编辑的尊重和亲睐,为自己的文章争取机会。
曾收到投稿,连作品名、作者都不注明。我认为这种做法太随意了。还有人说,题目就叫什么什么吧,令人哭笑不得。副刊文学、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样需要作者持续的学习研究,用心构思创作,为摄影作品增添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
PS:近日看到演员黄轩的一篇文章,里面这两句多美——“走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有人看到的是嘈杂与喧嚣,而你看到的是图像般的一个个瞬间。那时,你是在用眼睛构图、拍照,心里还咔嚓咔嚓的,多有意思。”
今早出门,听鹿先森乐队的《春风十里》,浪漫至极。为准备单位的通讯员座谈交流,由近期看到的一个“抓活鱼”稿件说起,分享一个小小的工作经验。对我们企业报纸投稿的标题算是“文题一致”,叫《今天你用心了么》。
祝你,心里眼里,春风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