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评论中炼眼力和文采

前言:“《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

                                    ——摘自百度百科



《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一直给我极其强烈的震撼。我在笔记里写道:“论劝人,我最服触龙。人家怎么这么有修养,这么丝丝入扣,滴水不漏。”

昨天看《古文观止》又翻到这篇,文末还附有编者的评论:

“左师(触龙)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性情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来分析一下我和编者的评语,先说我的:

第一,我认为,触龙劝服的成功是基于“有修养”,

二,“丝丝入扣”,即一步步的铺垫细腻自然,

三,“滴水不漏”,是说劝服的逻辑非常严密稳当。

再看看编者的评语:

第一,“句句闲语,步步闲情”,是说深入方式很自然从容,

第二,“从妇人性情体贴出来”,点出劝服的角度非常巧妙。

第三,以燕后为例,能深刻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时局的危急,而且非常利于劝服赵太后。

第四,盛赞老臣的苦心和诚意,劝服的巧妙,令今人犹觉得“天花满目”,太后能欣然接受也不为怪了。

可以看出,比起编者,我忽略了三点:劝服的角度;燕后之例的作用;老臣的苦心和诚意。

所以说,读这类经典的文艺评论,会很容易对比出自己的不足,继而学习别人的多角度理解,慢慢提升洞察力。

另外,读文艺评论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即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当我看到“诚则生巧”这一句,心里猛然震动了一下。以前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若有人说自己没耐心,那都是假的,根本原因是没责任感,如果有责任感就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就一定会找到一个委婉的方式……”就这样罗里吧嗦了一大堆,反倒更不准确。人家用四个字就举重若轻地说出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