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知道做不到,根源在哪里

为人父母,我们常常感叹:学了很多育儿知识,却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明明知道要做一个温柔坚定的父母,不能用情绪教育孩子,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无名之火;同样的事情,别的家长可能觉得根本不是事儿,但是到自己这里却怎么都接受不了……

道理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根源,到底在哪里?做好父母,怎么就那么难呢?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我建议可以读一读《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国际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专练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创始人,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

玛丽·哈策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学硕士儿童发展专家,致力于家长及教师培训和教育工作30余年。

《由内而外的教养》,是一本基于心理学的育儿书,虽说是一本育儿书,但真正滋养的是自己,如本书的副标题: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我们不能改变童年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但可以改变自己看待这些事情的方式。

一、看见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时,我们本来想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角色来表现,但事实经常恰恰相反。

很多时候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甚至用语言或行为来伤害孩子。而事后我们又常常非常后悔,为什么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性格中最恶劣的一面?

这其实是跟一个人的早年经历有关。

大脑可以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出新的脑内连接,这一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有两种形式: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自出生时起就存在,并且会活跃活跃于人的整个一生。能够储存行为、情绪、认知和身体方面的记忆。通过建立心理模式,大脑可以对重复的经历作出反应。

而这些都是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过去的经历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和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如果在我们生命的早期,我们伤心地哭泣时,未被妥善的处理。在自己有孩子后,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就会显得痛苦和心烦意乱。

其实我们的这种感觉与孩子的行为无关,只是唤醒了我们早年痛苦的内隐记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妥善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再怪罪于孩子,对孩子带来伤害。

二、接纳自己

即使在了解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经历之后,我们还是经常会处于失控的状态。

作者指出,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

设想父母是在当时有限资源范围内做了最好的选择,不要自我怀疑和否定,尊重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成长经历,但可以改变对待自己成长经历的方式,将经历看作一种成长的财富。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三、成长

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终身学习的机会。

将内疚转化为修复,将问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用新的心智模式来代替旧的心智模式。不断的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四、写在最后

没有谁的童年完美无瑕。

理解我们的童年经历,也不是让我们去归咎责任,而是让我们重新解读自己,放下过去。

而孩子并不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受益者,解读自己,也是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