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学生学习,本章将详细讲解正月学习的课堂顺序以及学习步骤。并且从常规的声乐训练过程入手,继续分析,常规声乐训练的每一个步骤的训练目的。同时也会介绍自然声乐教学法,在相同训练目的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不同的训练方法。
我们将以三种分类来了解整个的学习过程。第一类是上课的顺序。
第一节:发声练习的目的
一般声乐课程训练,老师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歌唱做准备,声乐课程中没有直接让学生唱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演唱一首歌的时候,就要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歌唱姿态、音乐表现力、歌词、曲调、音准、发声方法等等。当我们同时关注这么多要求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能够都照顾到,都做得好,于是我们经常会根据歌曲的具体要求拆分成几个阶段部分进行学习。第一个部分就是要解决发声的技巧问题,比如音高、音准、发音状态,这些都是演唱歌曲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部分就是歌词、曲调、咬字吐字,第三个部分就是音乐的情感表现。而发声练习,就是为了集中注意力解决声音技术技巧,声音技术训练的过程按照自然声乐教学法的教学顺序分成了收、提、憋、拢、吸五个阶段,在这5个阶段训练的过程中,都是从前往后按阶段训练,首先进行的是呼吸训练,再进行的是真假声的训练,再训练打开喉咙和咬字吐字,再训练声音的共鸣。一般的情况下,在一节课之内都会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训练,而训练的着重点,主要是在顺序训练过程中,在哪一个环节,问题比较多,哪一个环节训练的时间就会长一些,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按摩一样,按照一个顺序按摩,发现哪一个部位的肌肉紧张僵硬,就会在那个部位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不会在那个部位牵扯太多的精力,而是最终要把全身的肌肉按摩一遍。这种按摩的状态很像是声乐课的训练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某些环节没有训练达标,也往往按照顺序进行几个步骤的训练。这是因为声音问题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卡在某一个环节上解决问题,往往会恰到其反。
在发声练习的时候,老师喜欢用咪、妈、乌的母音进行发声练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声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中音和高音是不能自然联通的,从中音到高音过程中会经历换声点,并且会卡在换声点上无法演唱高音,而高音又不是简单的靠用力就可以唱出来的,于是当我们用非常简单的字和简单的旋律发声的时候,就不用顾及我们演唱的歌词和曲调是什么,使我们在发声的过程中注意力更集中,更利于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掌握老师所讲解的技术要求,利于我们专注的去解决声音的技术技巧问题。
当我们能够能够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做到了老师的要求,老师就会不断的提高或者降低发声练习的高度,这种音高上的变化,就是对学生技术稳定性的一个考验,也就是先让学生做到一个合格的标准的发声练习,然后不断的通过高低的变化来检验这种声音状态的稳定性。
发生练习有很多种,有断音,有长音,有连音,有八度跳音,有开口音和闭口音,也有哼鸣练习。其实这些练习,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声音控制力。我们前面也介绍了声音控制的几项要求:长短、高低、大小、真假,长音和断音练的就是对声音长和短的控制能力,而在训练过程中长音更容易控制,短音更难。而发声练习中,音阶练习更容易,琶音和跳音练习就更难。比如:12 34 54 32 1 - 这样的练习就更容易,13 53 15 31 这样的练习就稍稍难了一些,11 - - - 76 54 32 1 - 这样的八度跳音就很难。因为从控制的角度说,距离比较近的连续性的音高变化,呼吸的状态和歌唱的状态也比较接近,我们就更容易控制一些。而如果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呼吸和歌唱的状态变化就比较大,我们就不容易控制住声音的状态。因为音高代表的就是感情和情绪,而音高的变化就意味着我们的情绪也必须随着变化。而在发生的过程中,所谓的情绪最后落实到的就是身体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音高变化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一瞬间,调整身体的力量符合相应的音高,如果音高的变化太大的时候,我们很难能够快速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准确的达到与音高吻合的程度。如果情绪状态已经高,不相匹配就会出现声音的各种问题,而发生练习的变化,也就是为了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这种情绪的释放控制力,也就是力量的释放和控制力。这种比较难的就是八度跳音练习,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一个低音的力量和情绪状态下,突然快速的加大力量并准确达到高音的力量和情绪状态。包括演唱歌曲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歌曲中的音乐跳动幅度特别大,旋律不断在高音和低音之间跳动,这就是比较难唱的歌曲了,而这个南昌,不一定是我们唱不下来这首歌,而是在歌唱的过程中声音控制不住,无论是音量、音色、情感都会出现不稳定,甚至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失控就叫跑调,音色的失控就是破音,情感的失控就是难听。
发声训练有两个要求,一个是音色、音量、音高、情感等要求能不能做到,另一个是在做到的基础上,当旋律不断的出现各种变化的时候,还能不能保持。那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发生练习中,依然能够保持状态的时候,就等于我们通过不断重复的发声练习,形成基本的歌唱状态和稳定性,在这种状态下,才会涉及到歌词的咬字吐字,歌唱中的音乐情感,整体的歌唱姿态和表演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老师进行发生练习的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把发声练习所做到的声音技巧和状态在唱歌的时候延续下去,那就意味着从我们上课开始调整的歌唱状态,要一直保持到上课结束。
第二节:发声练习的方法
这里我们会按照整个声音训练的顺序,详细介绍训练要求。
1.歌唱姿态
基本的歌唱姿态,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含胸拔背,收肛提臀。按照收、提、憋、拢、吸来调整腔体力量并形成基本的歌唱姿态,具体动作就是收紧臀腔和腹部,提起尾骨(翘尾巴),后腰顶住,站直挺胸,挺直脖子,抬眉瞪眼,双手合拢放在胸前,双肘打开,两肋虚张,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些国外合唱团表演的时候,就会采用这样的姿势。
调整歌唱姿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歌唱状态之前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力量都比较低沉,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情绪状态和力量状态,获得最基本的歌唱能力。因为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歌曲中表达的情感,要比生活中的情感丰富很多,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高昂的姿态,必须要有一个歌唱的激情,才能表现出歌曲的精彩。歌唱的姿态,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身体姿态,而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的充满激情的时候,也应该是这样的身体状态。
2.发声状态
在基本的歌唱状态稳定之后,就需要一个发声的状态,而只要发出声音,必不可少的就是需要呼吸的支持,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下呼吸的基本要求。呼吸训练的第一点就是收腹呼气,这是最基本的发声原理。很多老师在训练呼吸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腹部涨开,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是训练的两个方向。呼吸的第一步是需要有力量的支撑,收腹呼吸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对呼吸力量的推动。而第二步,在控制呼吸的过程中,腹部才会形成微微扩张的感觉,而这种腹部微张的状态并不是通过动作训练出来的,而是通过练习提和憋的腔体力量,当神经发力的时候,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状态。这就如同我们用力出拳并希望拳头快速停在某一点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拳头是否停住了,而是要关注身体的控制力,也就是神经的反应能力,这才是形成全都停住的主要力量。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歌唱中没有吸气的动作,只要我们收腹呼气,在歌声中把气息全部呼出,这是只要我们松开收腹的力量,空气会在气压的压力下自动进入身体,而且速度要远比我们用力吸气快的多。一次歌唱中的换气,其实只是在呼气结束后,放松腹部的休息。
所以提醒大家,不要在吸气方面进行很多的练习,在发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气息不够等问题,而很多时候这种问题,只是我们的一种个人感受,而并不是真的呼吸问题。如果我们相信了这种感受,并且不断的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呼吸真的出了问题。而我们忽略这种感受,继续加大收腹呼吸的训练,这些感受都会随着训练的效果而逐渐消失了。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有很多有很多学生都说自己的气息太浅,不够用,歌曲的半句都唱不下来。不过仔细观察这些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在歌唱上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也就是说他们在歌唱前,就担心自己的气息不够,先做了准备,结果这种准备的后果造成了扩张腹部呼气的发声状态,形成了歌唱中的气息不够了,当我们调整了学生的吸气动作,将发声的动作变为收腹呼气,并坚持训练一段时间之后,气息不够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具体的原因在呼吸上有详细的介绍。
另外很多人,只要感觉自己没气了,就认为无法发声了,实际上,即使我们感觉到没有气息的时候,依然可以发出声音来。大家切记,不是你感觉有气发出来的时候才会发声,当你认为没气的时候,还可以出发声,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把所有的气息都呼出去了,在不换气的情况下继续发声,你会发现依然可以发出声音来。因为以为的呼吸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支撑呼吸的就是力量,只要你能发出力,就能发出声。于是,当我们在歌曲中的某一句唱到没气的时候,如果我们继续加力坚持,绝大部分时候可以把这一句完整的演唱出来,而气息不够只是我们由于个人感受不舒服,才会产生的一种错误的判断,因为在歌唱过程中,随着力量的增加身体就会觉得不舒服,而歌唱每一句越到句尾的时候,力量越大,我们身体感觉就越不舒服,只要我们坚持,依然能够继续演唱,这个道理跟跑步时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在声乐初级训练的时候,一再强调要接受难受、难听、难看的状态。在我们不接受这些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错觉,而当我们相信那些错觉的时候,就会造成很多的声音问题,从这个道理上说,声乐训练其实就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建立自己的信念的过程。
3.呼吸训练
应该说呼吸的训练,是歌唱中最基础的训练,无论是想打通声音,还是控制声音,都跟呼吸的训练有关系,于是每一节课在上课的最初阶段,都要从收腹呼吸的训练开始。同时收腹呼气还可以形成被动的发声状态,使声带和喉咙都能够以自然松弛的状态发声,也就是说,无论是舌根紧张,还是喉咙紧张,我们都不是通过试图放松那些紧张的部位,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收腹呼气的训练,形成了被动发声的状态,从而消除了舌根和喉咙紧张的状态。
而在收腹呼吸的练习中,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练习相应的动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学会抬脚跟儿,在抬脚歌的同时发出声音,因为只要我们用力抬起脚跟,腹部自然收紧,如果这时候发出声音来,我们的呼吸状态就是收腹呼吸的状态,而练习换气也很简单,抬起脚跟儿唱一句,在下一句前一秒,落下脚跟,再抬起来,这就完成了一次换气的动作,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主动的去吸气,换气训练就自然完成了,根本就不用经过很多次的练习。而练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抬脚跟的速度越快越好,越有力越好,而速度快会使腹部收缩这一块,越有力就会使腹部收紧的力量越大。
第二个练习就是数数练习,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十个数来练习换气,就是从1数到10,数到10之后停顿一下,继续重复,中间不许吸气,我们会发现,即使不用吸气换气,也可以输很多次输很长时间,这就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已经自然完成了换气的过程,这跟歌唱时的换气方式是一样的。
第三个练习就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控制防止吸气,首先用最大的幅度张开嘴,同时收腹呼气,再放松腹部,再收腹呼气。在这个过程中,口腔不能跟着腹部的动作一张一合,而是要一直保持张开的状态,一点都不动。我们也可以在收腹的过程中,加入抬脚跟儿的动作,也就是,先张大口腔,然后抬脚跟儿的同时收腹呼气,再放下脚跟儿松开腹部,再抬起脚跟儿收腹呼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中口腔是不能有任何动作的。在具体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口腔总是随着腹部和身体的动作一张一合,这就是身体肌肉没有独立控制能力的原因,也就是当腹部用力的时候,我们的喉咙也同时在用力,腹部放松的时候,我们的喉咙也在放松。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当腹部用力的时候喉咙在用力发声,当腹部加大力量的时候,喉咙变得僵硬紧张,当腹部换气放松的时候,喉咙也随着放松下来,这样的状态演唱歌曲,就变成了每一句全身都松下来,另一句全身再紧张起来,后果就是一首歌曲中每一句的状态都不一样,每一句当中用的力量也不一样,越高越紧,越低越松,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声音问题以及声音位置的不稳定。所以声音训练,其实就是要学会每一个部位独立的肌肉运动能力,而这个训练过程也并不难,因为我们在各项中最需要独立的肌肉部分就是口腔。只要口腔的肌肉动作不受到其他腔体的影响,我们的喉咙就不会紧张僵硬。
另外我们从换气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在放松腹部的时候,口腔也跟着闭上了,原本我们只要打开口腔,让气压压着空气进入身体就可以完成换气的过程。可如果我们关闭口腔,空气又进入不到身体内,自然在下一句歌唱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气息了。
另外还有一点很多老师在强调,用鼻腔和口腔同时吸吸,甚至有的老师也在强调用鼻腔吸气,准确的说鼻腔吸气的目的不是真的吸了气,而是为了获得头腔的共鸣,气压压迫空气进入身体的唯一渠道是通过口腔,如果我们尝试用鼻腔进入空气,那一定是主动用力吸气,后果就是,我们生活中原本呼吸是自然状态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因为说话而气息不够的情况。即使说歌唱是高于生活的,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极度释放情绪的愤怒状态,以及吵架的时候,也不会发生气息不够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原本是不需要练习换气的,只要我们按照生活的状态,呼吸并加大呼吸的力度就可以,在生活的状态中,我们并没有故意的吸气动作,吸气的原理就是通过气压将空气压入到身体内,而不是主动的用鼻腔将空气吸入身体内,如果我们试图通过练习鼻腔吸气来进行换气,其后果必然会造成各种呼吸的问题。
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也会进行狗喘气的练习,而狗喘气的练习是模仿狗发出的非常短促、非常快速的呼吸状态,就类似于小狗,特别快乐的时候,摇着尾巴,快速哈气的状态。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正常的呼吸的发力点在腹部,当发声出问题的时候,发力点也有可能在喉咙,而狗喘气的目的就是调整身体的发力点。生活中,性格跟身体的身高是有关系的,身材越高大的人性格和行为就会越慢,而身材越矮小的人性格就会越活泼,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跟呼吸有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身材非常高大的人,肺部到口腔的距离一定比身材矮小的人距离要长,他们完成一次呼吸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这就形成了身材越矮小的人呼吸速度越快,身材越高大的人呼吸速度越越慢,呼吸会直接影响心跳,最终也就影响了人的情绪状态以及性格状态。歌唱是不考虑个人性格的,我们不是要在歌声中体现我们的性格,而是在歌唱中调整我们的状态去适应歌曲的性格,于是歌曲的性格也跟呼吸有关系。活泼的歌曲必然会有快速的呼吸,这时候,我们也必须调整我们的呼吸状态与歌曲相吻合,这就是我们说的情绪状态的调整,因为呼吸就是情绪,而呼吸的变化就会影响情绪的变化。我们在演唱高音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用非常短促有力的呼吸来支撑声音,以获得更加快速激昂的情绪释放。这时候如果支撑呼吸的,力量发力点依然在腹部,力量的支撑和变化就会反应很慢。于是我们必须调整力量的支撑点与口腔距离更接近,以获得最快的反应速度,于是,胸口力量支点就会起到了提高情绪状态和调节情绪状态的作用。其实离我们口腔最近的,发力点是在喉咙,只不过喉咙成为发力点之后,会造成声音的音色的变化,同时也会失去对声音和情感的各种控制。于是,在歌唱中,我们能够调整的最好的发力点就是在胸口部位,而快速的狗喘气,就是将腹部的发力点或者喉咙的发力点调整的胸口的发力点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胸口没有支点,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出快速的狗喘气。
我们从生活的状态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产生急躁或者过度兴奋情绪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我们都会觉得胸口憋闷,往往就会通过一声叹息让胸口放松一下,这就说明,当我们情绪急躁或者兴奋的时候,呼吸的力量支点发生了变化,为了快速的释放情绪,力量的支点转移到了胸口,因此我们才会有胸口憋闷的感觉。
虽然我们介绍了很多练习的方法,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训练的方式也不同,我们不是要把每个方法都进行训练,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学生会问到如何把呼吸落到下丹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老师会讲下丹田呼吸法,下丹田是穴位不是一个具体的器官,是未经过科学验证的,那么暂且不讨论呼吸是否能进入到下丹田,按照老师形容的下丹田,是肚脐下三寸的位置,无论是力量还是呼吸,如果落到这么低的位置,人的情绪状态会非常沉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高音就是情绪,音越高,就越需要更高的情绪和力量。这么沉重的情绪状态和发力点又如何能够发出很漂亮的高音呢?其实下丹田的部位就是我们讲的臀腔,在歌唱的过程中,只要把臀腔收紧,通过腹部用力支撑呼吸就可以了。
歌曲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同时这样状态都是要充满激情的,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收腹用力只是力量的最初点,我们演演唱高音部分,就必须要调整这种力量支点,于是在收腹用力做到之后,必须将腹部的力量支点转移到胸口部分,这就需要有一个向上提的动作,将力量顶到胸口。
有这么一句话叫饱吹饿唱,是因为如果我们吃饱了饭再唱歌,当我们将腹部支点向上调整到胸口支点的时候,力量通过腹部会到达胃部,这时候胃会因为吃了很多食物变得鼓胀,就会顶住腹部的力量,无法将力量转移到胸口部位。
4.喉咙训练
喉咙和口腔的训练贯穿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应该说呼吸训练和喉咙训练,是声乐的两个基础训练环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环节。
如果我们把生活训练过程比做自来水的话,力量和呼气就是水压,声音就是水,而喉咙和口腔就等于是喷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想要检修自来水,第一步就是先打开喷头,看看有没有水流出来,如果没有水压,人头也流不出水来。如果我们确定水管子里头有水,那我们就要检修水龙头有没有问题。应该说口腔喉咙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部分。
口腔训练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喉头,也就是声带,第二个部分就是嘴,第三个部分就是喉咙,也就是口腔内部。唉,在这个环节训练过程中,很多老师训练的内容就包括了咬字、朗诵、打开喉咙、放松舌根、喉结位置稳定等等,在这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自然声乐教学法开发了非常独特的训练方式。比如常规的声乐训练,在这个环节一定要训练咬字吐字,训练咬字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各种声母韵母、归韵、喷口、朗诵发音等等,自然声乐教学法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数10个数,通过数10个数,完成咬字以及打开喉咙的全部训练。
我们在上面已经介绍了呼吸训练的基本要领就是首先练习口腔的开合,也就是反复的张嘴闭嘴,要求动作清晰,速度要慢,尽可能打开口腔,并按照固定的节奏进行,同时加入前面介绍的抬脚跟儿、收腹呼气的动作,并用最大的音量数出10个数,每一个数闭合一次口腔,无论是什么数字,都要求用口腔完全张开的状态数出来。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会出现口腔动作不准确,数字发音不清晰等等现象,只要稍稍练习几次,就可以在张开口腔的状态下, 发出完全清晰的10个数字。
这是因为当我们张大口腔的时候,尤其是用力抬高上口盖,就会造成咽壁收紧,在张大口腔的状态中只要我们想把字喊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提高软腭,加大咽壁的力量,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些闭口音,比如1、5、7之类的数字,只要不断努力打开口腔,提高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就可以数得很清楚。这个过程中就是因为不断的抬高软腭,绷紧咽壁,通过咽壁的力量,把那些闭口音的字发清晰了。这样,我们就利用这样的练习,不仅解决了咬字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打开喉咙和咽壁竖起发力的训练,也就是说,看似复杂多样的口腔训练,只需要以打开口腔的状态,在高音和高音量下喊出数字或者朗诵,就可以自然达到所有的训练目标。
在咬字吐字中所谓的字正腔圆,最早并不是声乐行业提出来的,而是戏曲曲艺行业提出来的,而戏曲演员唱歌都不太好听,因为戏曲的艺术是远远高于生活的,我们在光看戏曲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那些京剧、评剧的演员在舞台上的那些表演动作都非常夸张,都很讲做派,这种动作是一种艺术美,在舞台上很美。如果把那些动作运用到生活当中,就会显得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夸张。而我们唱歌的状态,虽然高于生活,但是跟戏曲比较,已经很贴近生活了。比如流行歌曲的歌唱状态几乎就是生活状态,不过是截取了生活中某些激烈精彩的片段。民族歌曲也很贴近生活,因为民族的就是生活的,只是经过我们现在的提炼,已经高于生活,但民族歌曲所追求的就是不能远离生活。于是我们在歌唱中,并不是强调要字正腔圆,而是只要把声音的字音发清楚,而字的情感就可以通过歌曲的演唱来表达。
而美声歌曲训练也是如此,当训练美声唱法的时候,就必须要训练,打开喉咙只要喉咙打开的非常大,嘴前面就咬不住字,就会出现很多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演唱中国歌曲的时候,不仅仅字咬不清楚,甚至我们都听不明白发的音是什么字,当然这是一种发音中的问题,我们举这个例子只是告诉大家,在歌唱过程中不要纠结于发音中的口音以及咬字和吐字,只要我们把字的发清楚了,就可以非常好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且在演唱的过程中,会非常顺畅自然的表达歌曲情感。绝不会因为没有练习过咬字吐字和发音,造成歌唱中相应的问题。
口腔中的另外两个训练就是声带和喉咙,这两个部分有点像冤家,因为只要训练打开喉咙,很容易就会造成声带紧张,而只要声带一放松,喉咙就打不开,所以大部分的声音问题都是在这个部位出现的。比方说舌根音、喉音、卡嗓子等等,全是这个不会发生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过度的使用了声带,比如,我们把两块石头相互摩擦,如果相互摩擦的力度合适的时候,声音会好听一些。如果我们特别用力的摩擦,就会发出各种噪音。而声带的方向是原理就是气息吹动声带发出声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跟声带的闭合度有关系的,闭合的越紧,声音就越高。可如果气息量过大或者声带太僵,就会发出不好听的声音来。
每个人都可以发出真声和假声,如果真声过多,就会出现用力过度卡嗓子的问题,而如果假生过多,就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的问题。乐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如何通过真假声的调和比例来解决各种声音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唱歌的时候没有感情,一般声乐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训练呼吸来解决感情的问题,通过增加歌唱中的情感,不仅可以使声音变得柔和,也可以缓解声带的压力。为什么老师在训练呼吸的时候,就会感觉声音里有感情了呢?其实在训练呼吸的时候,不是呼吸起到的作用,而是在增加气息的时候,人会变得更加小心,这个小心的本身就是加强了神经力量,同时也就等于减少了肌肉力量和声带的紧张度,随着神经力量的增加,假声的比例增加了,真声的比例减少了,自然声音就变得柔和了,所以良好的歌唱状态一定是既要身体用力,同时也要保持小心翼翼的状态,害怕的用力,就是歌唱的良好状态。
一个演员歌唱最成功的时候和最失败的时候往往都在舞台上,如果演员在舞台上过于紧张,身体力量就会减少,神经力量过多,声音就会虚,如果上台的时候,既能够身体有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又保持了表演状态的紧张度,如果这两个状态比例合适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非常专注投入的歌唱状态中。
我们的发声训练也是一个道理,打开喉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精神力量,而社会老师基本会用:乌、欧等音进行打开喉咙的发声练习,并且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咬字,从声乐老师训练的角度,打开喉咙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音躲开声带,实际上,这只是在发声过程中个人的一种感受,比如声音往后靠、躲开声带等等,而实际上,声音只能通过声带发出,所谓的躲开声带,只是学生在尝试练习的时候,会小心一些,而这种小心的状态就是增加了精神力量,就形成了真假混声的状态,声带的压力也减弱了,而感觉上就像是真的躲开了声带一样。
歌唱中很多声音的问题都出现在口腔和喉咙上,可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这里。而根源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们胸口力量的支点能不能用上力,另一个就是我们的精神系统能不能用上力量,也就是我们训练的收、提、憋、拢、吸的提,就是在声音训练过程中,要么就要保持小心的状态,要么就保持身体向上提的力量,这两种方式是起一个作用的,这就是我们的歌唱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无论怎么发力,声音都是有弹性和控制的,声音就不会出现,由于真声过多卡脖子、声音紧张的情况。
5.共鸣训练
共鸣腔体的训练方式和标准,因为在声音与共鸣意义上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这里就我们不再介绍,补充一点那就是共鸣中的咬字。
在训练腔体共鸣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这一点,就是要学会腔体咬字。无论我们是用口腔、鼻腔、头腔还是胸腔,发声的时候都不是用嘴和舌头进行咬字,而是在腔体发力的状态中,用腔体的力量来咬字。口腔的发力点在咽壁,于是口腔的咬字就在咽壁,头腔的发力点在眉心,当我们训练头腔共鸣的时候,就要学习如何用头腔和鼻腔咬字,而具体的方法就是减少咬字过程中对嘴的依赖。而现在介绍的咽壁的咬字方法就是如此,就是把嘴全部张开,不再用嘴去分辨开口音和闭口音,不再用嘴的各种变化来发出声音,而是全部用咽壁来形成声音的变化。
鼻腔和头腔咬字训练的原理也是如此,唯一的差别是,咽壁的咬字训练是通过张大嘴获得的,而鼻腔和头腔的咬字训练,是通过闭上嘴获得的。
首先练习头腔和鼻腔的共鸣,并且具备了单腔体共鸣的能力,然后采用微微张嘴的状态,并集中精力加大腔体的力量,在腔体内练习咬字发音,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微张嘴的状态下,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咬字和吐字。而这种微张嘴的状态就类似于打喷嚏之前刚刚做准备时候的口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