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就是个废物,是个垃圾”,这句话是前两天多多跟他妈妈说的话,
多多是一休的同学,是个善于表达、求胜心很重的孩子,
下学他在前面走,跟在后面的一休想偷偷跑着超过他,他一旦发现是会拼了命地往前跑,坚决不能让一休反超的。
有次放学接一休的时候,远远看见多多,一休和他互相都像没看见似的,
我不觉有些纳闷,一问才知道,
在学校体育课上,多多和一休分在一个跑步小组里,同时起跑,到终点时一休说自己是第一,多多说自己和一休是并列第一,
一休觉得多多为了争第一在说谎,多多则认为一休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是第一名。
是,一休和多多一样,争强好胜,喜欢当第一。
最近多多遇到了一些的问题,
在学校字写错、语文书忘带之类的事情,都能轻易触动他情绪的扳机,使得他愤怒地踢桌子、发脾气,
一休下定义,“多多是个性子急躁的人”,
老师也频繁跟家长联系,陈述多多在学校的不佳表现,最后总会加上一句“希望你做家长的多注意”。
前天深夜,多多的妈妈突然发来信息,“你知道我儿子晚上跟我说了什么嘛,到现在我心里仍然堵得难受,他说‘我就是个废物、是个垃圾,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她还提到多多说这句话时,是边哭喊边吼出来的,两只手还在激动地比划着。
听完她的描述,我也好伤心,似乎能感受到多多那一刻的难过和绝望,
好想抱抱他,也抱抱他的妈妈,他们两个一定都是孤独又无助的。
贰
多多想赢,是因为很重视荣誉、想获得表扬,
比如写字,他知道只有写得又快又好才能被表扬,而他写错一个就要擦掉重写,时间就在这一擦一写之间溜走,也就意味着他达不到快的程度,自然不会被表扬,
他并不是单纯地因为写错而情绪失控,而是因为他已经联想到最后的结果,可这个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他一下子绷不住就泄了气。
为什么他只能接受自己赢、被夸呢?
就像多多妈妈自己反思的,“我在家里总是吼他、催他,真的很少陪他、夸他。”
记得之前我陪着一休去多多家玩,多多的妈妈总能找到一休身上的闪光点,
“你儿子好专注,自己在那里玩乐高可以玩很久”“你儿子习惯很好,吃完零食,特意问我垃圾桶在哪里”,
而她的后半句一定会加上,“我儿子就不这样,他总是……”,
这时候在一旁玩的多多就会跑过来,试图用手捂上妈妈的嘴巴,想让妈妈把后半句话吞进肚子里。
我能理解多多妈妈的做法,因为我也会这样做,
就像那次看到多多贴在墙上的大奖状,我会下意识地去夸多多,
与此同时我知道这张奖状一休并没有获得,我还会特意拿一休来对比,好显得多多厉害,以此来讨多多和他爸爸妈妈的开心。
这其实是一种客气、一种谦虚的表达,更是在用自贬的方式来抬高对方。
深究起来,这种做法却并不可取,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贬低自己来迎合对方,而贬低孩子却不应该,
贬低孩子明显是没有边界感的表现,天然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属物,
我作为家长可以随意地把孩子的短处抖擞出来,仿佛是在调侃自己。
而现实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也有自己的自尊和脸面,他们不乐意被比较、被揭短,
所以我说的当下,一休的脸色一下子黑了下来,
所以多多妈妈讲的时候会被多多执拗地阻挡。
叁
我最近还在思考,“为什么常说忠言逆耳?为什么会推崇指出别人的问题?为什么会指责一个人‘只听得好听的话’?”
而仔细回想,不难发现这些类似的句型大多是从长辈口中说出,而且是那种专制、总觉得自己拥有一些霸权的长辈,
他们常常自诩“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
至于他们擅长说“忠言”的底层逻辑,是我知道你这样做的后果,后果是坏的,你的做法是错的,为了避免你犯错,我要提前把问题指出来,你要按照我说的来改,
为了让自己更有说服力,还会搬出“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流传下来的老话来佐证。
可事实是,这种通过言传吸取的经验,要比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的教训单薄得多,
不仅如此,高密度的“忠言”往往会带来双方关系的恶化。
再说回到,跟别的孩子比较、揭孩子短的问题,
家长会把自己对孩子的指责看作是“忠言”,想着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改掉坏习惯、向好榜样学习,
但孩子收到的信息是“妈妈觉得我差、不如同学优秀”,
一次两次可能他想要去追赶,但次数多了,他会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不好的,
即使他在努力、即使他想要变好,可是爸爸妈妈仍然觉得不够、还差很多,
孩子甚至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他们爱的是那个表现优秀、行为得体的小孩,
所以多多会哭喊着,“我是个废物”,
其实潜台词是,“我想要爸爸妈妈爱我,即使我是个废物;我想要爸爸妈妈抱抱我,即使我表现得差强人意;我对自己也很不满意,我希望爸爸妈妈安慰我;全部的人都在批评我指责我,爸爸妈妈快来夸夸我”。
总之,
我们总在强调正反馈的重要性,
正反馈就是获得成就感,就是被夸奖,
正反馈能带来正向的行为,
所以多夸夸孩子,
想让他成为什么,
就把他夸成什么。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