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我加入了一个神秘组织,名为“清单营”。它要求每个成员连续10天,每天读一本书,写500-800字的输出,并且把自己的文字,录音上传。听上去好像有点恐怖的意味?
嗯,恐怖是来源于你的焦虑 (哇,后半句是清单体标准格式)。
今天是打卡的最后一天。当我回顾这10天的清单时,感觉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我像捡到满大街钱包一样,捡回这10天里过去的自己。
每天看书,我都能接触到不同作者的观点冲击。有意思的是,我总能在那些观点背后,找到它们与自己匹配的现实经历。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被我记录了下来。就像收集萤火虫一样,我把它们小心地存放了起来。
我的记忆力不好,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些天看的书很可能直接被我抛到脑后,当下产生的心得也会离我而去。也正是因为这些记录,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过去10天的私人书籍博物馆。
我的书单如下:
《财富自由之路》,《蓝色小药丸》,《把时间当作朋友》,《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朋友圈的尖子生》,《送你一颗子弹》,《外婆的道歉信》,《精进》,《好战略,坏战略》,《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个私人书籍博物馆好像也没什么用,就是告诉别人,说,哦,原来你过去10天看了这些书,写了将近8000字的心得体会。
除此之外,它的纪念意义在哪儿呢?
1.它是我行动力爆棚的证明。
整个群共207人。10天内有3天,我是第一个打卡。当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时差帮了大忙。我能够早于国内小伙伴5小时醒来,完成当天的任务。
2.我的文字能得到肯定。
10天内,我的文章获得班级推荐3次,小组优秀1次。感觉就像小时候写完作文,被老师评选为优秀后,再站在讲台上念出来。胸前的红领巾飘扬得更带劲了。
3.我有足够的耐心。
每天读书打卡,看似无趣,就像是带领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沙漠。这场穿越中没有天敌,没有雪山草地,也没有肆虐的天气,我有的只是倾听自己内心的耐心,读完书后,一个字一个字输出自己心得体会的耐心。
4.遇到同频率前进的人。
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步调一致的人,可遇不可求。但是线上,就容易很多。
清单营里的207人,被分为不同的班级。我与10位小伙伴,组成了一个班。每天互相鼓励打卡,外加点评。换句话说,其实每天我看的就不止一本书,至少是7、8本。因为另外9位小伙伴看的书不一样。
这就是现实版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更何况我们人这么多!那思想的碰撞就更多了。
在清单营,我遇到过两个困扰的问题。
1.时间怎么分配?
我选择的书,大部分是看了一半或者很早之前看过的书,所以翻阅起来很快。但如果是新书,除了读书打卡,我们还要工作和生活。要不要为了打卡,先快速翻阅书籍,把作者的观点提取出来?我跟小伙伴讨论后,最终的答案是:不要。
因为清单营最终的目的是:看到作者的观点后,把它们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读书的背后,关键是自我收获和感悟。我们只用写自己看过,并且有深刻感悟的东西。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每天为读书打卡分配的时间是:2小时。
2.节奏感
读书打卡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掌握自己的节奏感至关重要。我更倾向于早起而不是晚睡,去强迫自己完成任务。身体在超负荷熬夜的情况下,定会带来的负面问题。
这10天里,我找到了“反思”的意义。
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并不取决于他生活中事件的密集度。而取决于他是否用心去反思。简单一点的说法就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人生充满了未可知,我还有更多的10天,去发现更多的事情。一想到这里,生活就有了盼头。
最后,感谢清单营,感谢小伙伴们,感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