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式陪读,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近日,朋友圈一条信息火了。

宝妈致信未来亲家,言辞恳切,让人哭笑不得。

“不要彩礼,嫁妆配好,送车送房,包办酒席,礼金全给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谁家的媳妇谁养!”

短短时间,下面评论两万多条:

“讲真,车子房子都还好说,而辅导作业可就不一样了,那玩意儿真要命啊!”

“我此刻正躺在急诊室急救,深刻怀疑就是教孩子写作业弄的。”

……

更有人强烈呼吁把“陪娃写作业”,列入高危职业。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面对如此焦灼的家长,又怎能培养出有耐心的孩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家长的焦虑,源自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我的闺蜜每晚陪孩子写完作业,十二点以后睡觉是常态,第二天上班眼圈发黑,哈欠连连。

她在孩子做作业时,全程陪同,伸着脖子看孩子写的一笔一画,写歪了一定要擦掉重写。看题三分钟没想出来,就忍不住帮孩子分析。

……

闺蜜对孩子全程呵护的行为,其实是她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其结果是孩子产生了对她的依赖性,不管做什么都要妈妈陪着才行。

家长的心态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特别狠心特别爱》讲述的是犹太妈妈沙拉,在中国生活时,她养成了对三个孩子事无巨细的包办。可当回到犹太时,发现孩子对她的依赖远远超过同龄人。

邻居一句话点醒了她: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你得学会教育孩子。

沙拉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就算做错了也鼓励,最后三个孩子都成绩优异且有创新精神。

孩子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的,家长需要指导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家长的风度决定孩子的格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尹建莉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女儿圆圆小的时候,她们陪一位亲戚去天安门。走到半路,小姑娘突然趴在草坪上,聚精会神地观察小蚂蚁搬家,还有沾满露珠的花朵。

他们等了半个多小时,圆圆还没有要走的意思。亲戚看不过去了,他略带愠色地对尹建莉说:“看你把这孩子惯成什么样了?这多耽误时间啊。”

她却平静地说,孩子在路途中的乐趣远比去看天安门要大得多,为什么要扼杀她的好奇心呢?

妈妈不急功近利,孩子才心态健全。

还有一次,圆圆写作业不认真,爸爸生气地把作业撕掉了,还发了脾气,圆圆急得大哭。

这时候尹建莉赶紧跑了过去,她心平气和地说:“如果你认为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写作业了。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了。”

这下圆圆可慌了神。一边试图抢回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给我!”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引导。

家长的风度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试想,家长在抱怨孩子写作业慢,急得血压升高的时候,孩子会不会学会抱怨?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家长热爱学习,孩子才会找到榜样

台湾作家黄淑文说: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所看见的人。

我身边的一位家长,她在孩子放学后,不急着让他写作业,而是先制定出各科作业时间表。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就在一边看书,或者做工作报表,全神投入,互不干扰。

奇怪的是,孩子总能独立完成作业,还有时间做自己的兴趣爱好。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尓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陪孩子写作业,更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非干扰孩子的学习思维。

最后,愿天下的家长,活出自己的精彩,放手孩子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