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
【分析】:
1、第一句话,交代季节,季节特性,并且,每一句都会找到一个点落笔,从秋天的潮气,到露水。
第二句话,说到了槐树,铁钟,并且做了埋笔。
2、第三句话,出现人物,对人物的衣着,动作进行描写,人物描写画面感很强。此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披、捏、走、拉。
并且运用修辞手法,队长嚼食物,老老少少像一个木偶的比喻。而且,注意到第一个比喻是和秋天景色相呼应的。
“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这句话很棒,没有直接说一边走一边吃,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吃的样子,动作来写。
3、“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这句话呼应了开头的伏笔,那个铁锺,进行了声音的描绘。
也做了链接,实景从钟锤撞击钟壁,人物从队长转到了老百姓。
4、对人群的描述,用了一个比喻“木偶”
【仿写】:
天刚擦亮,乌云压顶,风像一群发了狂的野牛,踏过整个世界。树横屋斜,人难自立,四面八方的飞雪带了倒刺一般,刮得脸颊生疼。
一个身影忽隐忽现,在风雪中飘摇得像一棵海草,艰难挣扎着走上一座钟楼。
终于有了遮蔽,他摘了帽子手套,使劲搓了搓双手,又揉了揉冻成茄子的脸,捂了会儿耳朵,这才屏气凝神,手下发力,敲响铜钟。
这是20019年的一天,春夏秋冬不辨。赤道以北终年飘雪,以南已旱了十年。
沿着赤道,是一堵环球一周的石墙,地上十米,地下十米。南北双方共同修建,互相都怕对面的来抢吃食,毕竟,仅存的食物,只剩下海里那点鱼。
人和鱼的数量,都在锐减。
广袤大地,放眼十里,人数不足三个;苍茫大海,下网半月,鱼儿不过三条。
终于逼得南北双方不得不建立同盟,在高墙之上,修起一座钟楼。哪边寻到食物,敲钟鸣示共享。
近来钟像冻住了一般,已经月余没有动静,两边的人都饿红了眼,已开始互相猜忌对面在吃独食。
这天,南边的人终于决定打破寂静,全副武装登墙敲钟,准备以食物之名引来北方所有人员,将他们一网打尽,占领北方,以期化解食物危机。
刚至墙下,钟突然开始响个不停。
以往此时,他们早已迫不及待登楼分食。但此刻,所有的南方人员都紧贴墙根隐蔽起来,远远看去,像是排了一排挂盐裹霜的冻带鱼。比起犹豫,恐惧的心理更占上风。他们担心,北方在用同样的招数引他们上钩……
【反思】:
相似点:都有比喻,有动词描写,有场景描写。也算埋了个伏笔。
不同点:仿写文不是真实场景。
不足:没有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