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的30岁:老公、孩子来吃午饭了~
90后的30岁:妈,中午做啥?
段子源于生活,据我的不完全调查:身边的小伙伴们不管结婚与否,没有像妈妈辈一样天天做饭的。
对于一直被爸妈惯着的我们来说,回家蹭饭、点外卖才是日常操作。
爸妈家的饭有鸡、有虾、有咸、有甜;
有荤、有素、有凉、有热。
爸妈家的面条是手擀面,自己只能吃泡面;爸妈家酱牛肉是酱的,自己只能买熟食;爸妈家和面、弄馅吃顿饺子,自己直接速冻水饺下锅煮。
我们成了“半成品”的代言人。
顶不住日复一日的外卖,进外卖APP都头晕。打算放过自己,每周末尝试做饭。
做饭讲究色香味,而我做的第一顿饭,只能保证它是熟的。
和筷子一样粗的土豆丝、成瓣下锅的蒜、炒干了的锅,“筷子土豆丝”妥妥的粘锅里,我可能要做锅巴吧~
第一次都是用来试错的,失败反倒激起了我的兴趣。
该说不说,我挺喜欢厨房。
起初,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对一道未知结果的菜有憧憬;后来,厨房能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享受那种烟火气。
最有心得的一道菜是牛肉炖土豆。
因为炖一次翻车一次,牛肉的口感和土豆的口感自由组合:要么牛肉嚼不烂、要么土豆成泥;要么炖出来的汤有沫、要么炖不入味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用这句描述边塞将士誓死杀敌气概的诗句,表达我“不炖出满意的牛肉不罢手”的心情~
于是,“小厨神”带着反复推敲的菜谱来了~
关于如何选牛肉,我没有话语权,肉都是妈给准备好的,但是有翻一些资料哦。
牛每个部位的肉质不一样,所以烹饪方法不同。
爆炒:里脊、黄瓜条;
火锅:里脊、上脑;
炖煮:胸肉、肩肉、牛腩;
卤焖:牛腱子;
煎烤:里脊、外脊、上脑、眼肉。
第一步,切块
牛肉自然解冻2.5小时,边缘微化、中间微冻,切起来最顺手。
把牛肉切成边长为3cm的小立方块最佳。
牛肉块过大,不易入味;牛肉块过小,经过高温体积收缩,不方便夹食。
第二步,给牛肉洗澡
直接下锅水面会漂浮着一层沫,这层沫是血浆、胶质、脂肪、蛋白质等细小颗粒和空气的混合体,不算脏东西,但看起来不美观。
百度上有说“焯水”,可能是我打开方式不对,焯完水的牛肉口感特别老,嚼起来很费牙。
所以,我选择给牛肉洗澡。切完的肉块放入冷水中浸泡5—10分钟,换水冲洗3—5遍,洗到肉眼可见的由红变白(我可能有点儿偏执)。
第三步:备料
配料的多少根据肉量决定,我这是为1kg肉准备的。
生抽30g,老抽2滴,料酒5g,炖肉料包*2,至于葱姜蒜、干辣椒可根据个人口味放置。
不用炖肉料包的也可以自己配料:八角、香叶、桂香...味道出入不大。
准备工作就绪,起锅炖肉。
我用的是电高压锅,加入没过牛肉的冷水即可。调制炖肉档,大概20分钟跳至保温档。
注意:洗肉、炖肉都是冷水,全程都是冷水!
到这里,这道炖牛肉基本完成80%。
锅的保温指示灯亮起后,放入切好的土豆,个人喜欢软糯口感,所以土豆也调“炖肉档”(不会成土豆泥)。
这样炖出来的牛肉很嫩,即使是换牙期的孩子吃也没问题。
走进厨房,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一件事:专心做饭。
生活有百味,好在有各种美食安抚我们。
遇事记得告诉自己“事已至此,先吃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