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力》一书中,作者科恩写道:“不管我今天顺不顺利,有没有好心情,我的女儿艾玛都想跟我玩游戏。当我谁也不想理睬的时候,她却想跟我玩;当我有其他事情要处理的时候,她却要我全心关注她;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她还是要我随时恭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此时的内心感受是多么复杂。我不愿承认的事实是,很多时候,我情愿被安排去做任何一件事,也不愿坐在地板上、没完没了地关注艾玛的需求和陪她游戏。有时,我一坐在地板上就想睡觉,其原因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我觉得从各方面来说,自己付出的牺牲都已经够多了,然而她——还是想要我跟她玩游戏!”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女儿就是我妹妹的一个翻版——随时随地要求大人的关注。
从学习这个专业以来,我读过的教育学书虽然不多,要说让我收获最大的,其实并不是书中的方法有多么实用,或是理念有多么先进,真正给我帮助的:原来很多的孩子也是这样,这让我感觉,出现在妹妹身上的很多问题也许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以前觉得妹妹让人讨厌的问题都不觉得有什么了,现在能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断断续续的读完五章,在脑海里出现最多的一词是“联结”。用作者的话来说: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是呀,当孩子蹒跚学步时,摇晃着飞奔到家长的怀里,当孩子呀呀学语时,对爸爸妈妈的一声声呼唤,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和大人的亲密却越来越少,而我们对他们的某些行为却无计可施,甚至双方对抗。这就是科恩博士所说的联结断裂了,为了重新联结,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更要“调到孩子的频道”,注意孩子需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他的行为后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才能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游戏,建立联结。
我觉得书中说的特别对,随着妹妹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她也变得越来越爱顶嘴。因为我不常回家,一开始我也觉得妹妹怎么越来越不乖了,真是越长大越难管。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是父母与妹妹之间的联结断了。这便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建立联结。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游戏力》,却不是一本教我们做游戏的书,而是介绍了一种基于游戏的沟通方式——游戏力,科恩说这“可能是重建亲子间觉悟联结的桥梁”。“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游戏力源于游戏,却不限于游戏。书中的第一个小例子告诉我们,游戏力随时随地都可发生。六七岁的男孩子拉着妈妈一起去参加露天舞会,可是当妈妈开始翩翩起舞的时候,儿子却怎么也不肯跳。如果我们是这个妈妈,会怎么办?是像书中的妈妈这样恼火的数落孩子——“是你把我拉到这里来的,你自己现在又打退堂鼓了?!”还是抱着“静待花开”的想法,顺其自然,等孩子自己准备好?而作者用了一句玩笑话逆转了形势——“咦,他发明了新式跳法吧?”接着,他“模仿着男孩的样子,抱起双手,并冲他灿烂一笑。他也回我一笑,手放松了一点,换了个姿势。我也认真觉着他改变了姿势。那位妈妈的反应也相当快,马上如法炮制,学起儿子的样子。”直到“男孩开始跳舞了,而且越跳越开心”。
刚初看完这个案例,可能会觉得这个做法很简单,可是反复体味一下,做法确实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心态的转变。随时随地有游戏的热情,理解认同孩子的内心,才能四两拨千斤的解决这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有时,我们可能也很想满足孩子的心愿——就像那个去参加露天舞会的妈妈一样,”不用怀疑,那个妈妈的初衷肯定是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夜晚的,“但是一旦孩子不能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事,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心烦。”
是的,有的时候我会带着妹妹到楼下玩,但是如果她捣乱,或是玩的太疯,把鞋踩湿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最后便闹的很不愉快。亦或是妹妹不好好吃饭,我也是以强硬的手段来处理。直到看了这本书,才觉得那个时候的我真是太无知了,也许换一种方式,便会以更愉快的方式来解决。
有些父母生性好强,不能放下他们强烈的控制欲,也让自己无法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他们想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道理,而孩子却只想着警察抓强盗的游戏我们发火了,泄气了,感到彻底失败了。 我们常常忘了,是我们陪孩子玩,而不是让孩子陪我们玩。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头脑中有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当孩子跟我们想像的不一样时,我们常常很难接受。 记得同学之前告诉我,自己的弟弟不爱喝水,她便和弟弟玩了一个猜拳的游戏,输了的一方就要喝口水。这样,通过游戏,喝水便变得理所应当了。
接受孩子喜欢游戏的现实,尊重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以游戏的心态处理棘手的问题,无论是以教师的身份还是家长,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能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