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喜欢听大V上的育儿讲座!今天的分享内容来啦!今天大J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在陪伴孩子,还是只是陪着孩子?这两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大J怎么说。
最近,在我读儿童早期教育课程的大学,有一个关于高质量陪伴的演讲,我专门去听了,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并不新,但通过教授一讲解, 我感觉自己对高质量陪伴的理解更加透彻了。这一次的讲座就让我有这种感受,这篇文章就来分享关于高质量陪伴的话题。“80%的时间,我们只是出现而已”
这位演讲嘉宾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也是儿童认知行为问题康复师。她在这个行业干了快30年,接触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她发现,几乎所有令成人头疼的儿童问题,比如暴力、高需求黏人、沉溺游戏等,最终都能找到相同的源头——父母陪伴的缺失。
她通过一项研究发现,根据她对于“陪伴”的定义,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从父亲那得到7分钟的陪伴,从母亲那得到11分钟的陪伴。更可怕的是,被调查的很多父母一直以为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陪孩子。
这是第一个让我反思的重点——“陪着” 和“陪伴”是两回事。
假装在陪伴比缺席更严重
很多父母定义的“陪伴”就是“出现”,人在孩子旁边就是陪伴。这也常常是不少父母的呐喊:我下班回家后就一直陪着你,你还想让我怎样? 所以,不少家庭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大哭大闹, 非常黏人,父母心力交瘁,还要强打精神陪着孩子;孩子反而更加黏人,父母也更加绝望。
教授说,这样的例子特别多,这也是她在做咨询时很多父母感到委屈的地方。但后来通过跟踪观察,她发现,大部分家长普遍都是肉身在陪伴孩子,但头脑和心都是冰冷的(Warm body but cold head and heart)。
对于极其黏人、难带的孩子,父母只想赶紧解决问题,于是按压着内心的烦躁在陪孩子;即使不是那么难带的孩子,在如今忙碌和被高科技充斥的社会,家长也很容易分心,陪着孩子时,心里却想着明早开会时和老板讨论的话题、今天晚饭做什么、怎么拍到足够可爱的宝宝照片发朋友圈,甚至直接埋头看手机、刷朋友圈。
孩子的心特别纯净,因此也特别敏感,他们最能感知父母的陪伴是不是真心的。那些“假装的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因为我们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也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于是,缺少关注和爱的孩子,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求关注。而大部分孩子会发现,只有当他大哭大叫、调皮捣蛋时,父母才会全心全意关注他、陪伴他,而不是陪着他。于是,这些手段成了孩子索取爱和关注的途径。
用心陪伴才能得到爱的滋养
为人父母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如果这件事我们不得不做,那不妨在做的时候更走心一点儿。用心陪伴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最关键的是我们真的愿意花时间,这是态度上的转变。关于高质量陪伴,教授给了“五个一”建议: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 ;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 “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此外,在陪伴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同样重要。男孩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成为男人,女孩通过对父亲的欣赏、爱戴和信任,学会今后如何和其他异性相处。而要学习这些,一定需要父亲花时间和孩子互动,这是电视、玩具等无法替代的。
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会如何爱、照顾和信任,从小得到母亲更多关注的孩子,会有更强的自尊水平,从而有更好的和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不仅需要母亲花时间和孩子互动,更需要母亲本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这是我反思的第二点一一关于用心陪伴的定义,对于父亲和母亲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父亲来说,孩子需要的是真正不分心的“花时间”陪伴;而对于母亲来说,孩子需要的则是愉快、不焦虑的用心陪伴。
积极回应很关键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积极回应很关键。但到底什么是积极回应,又是很多家长有误区的,这是我反思的第三点。
我和老公其实都挺注意这一点, 但我们发现,tt和我在一起时出现假哭、大叫的情况比较少,和爸爸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就很多。 很多时候,明明爷爷奶奶比我还勤快,tt刚提出一些要求, 他们已经行动了,但tt似乎并没有很满意。这次听完嘉宾分享,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tt提出要求后,我第一时间和她说话,对她来说这就是积极回应。更关键的是,这样的语言回应给了我们彼此缓冲的时间,tt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请求帮助;我也坐稳了母亲的位置,并不是孩子一声令下,我就鞍前马后地开始忙碌。
这样的习惯养成,能让我们明白,“积极响应” 和“毫无原则”是不同的,回应并不等于毫无原则地满足,而是用语言和态度告诉孩子“我听到了”。然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这件事情合理吗?到底是谁来做?到底该不该做?
大J特别提醒
在讲座的最后,教授展示了一个数据: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之前,父母和孩子共同拥有的只有940个周末。那以后,你再盼着孩子缠着你、和你说话,机会都很少了。
请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个周末和孩子一 起欢笑的回忆,真正用心“陪伴”孩子,而不只是“陪着”孩子!
今天的分享内容就是这些!940个周末——看到这个数字有没有感觉触目惊心?在这样有限的时间了,让我们珍惜当下,暂时放下心中牵挂,专心陪伴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