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般人经常拿着孔老夫子这句话来给自己作挡箭牌,为自己骄慢心不服人,固执个人知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其名曰“君子”。

事实上,“和”与“同”,哪个更重要呢?

“和”者,温和,和谐,和气;“同”者,同一,无差别。

故知,和未必是同,只要稍微有点世间修养,皆可致和;而同,必然能和,纵然表面小有摩擦,根本上是和的。

所谓真理只有一个,佛法讲万法归一。一,必然是同;而和,不必是一。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彼此尊重,就可以和,但这只是表浅的。作为我执凡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心里能真正服气吗?虽然不动手,但嗔心多少会起,这首先,自己就不和了,更何谈与他人和哉?

夫妻之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即使小打小闹,但毕竟同住一个屋檐下,床头吵架床尾和。此即表面不和,内里真和。而一旦离婚,在大街上相见,表面和和气气,却不再是同。这种和,与前者,孰真孰假?孰轻孰重?

可知,同是目标,是根本,是重中之重。有同,必和,尝闻“殊途同归”,未尝听说“同途殊归”的。而和,若不能归于同,则是假和,其所谓君子者,岂非道貌岸然之伪君子乎?

佛法之和,必是同。所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此即是同,非如世间人之你不认可我,我不认可你;

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又,“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善导大师引《般舟三昧经》云“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世尊亦为僧团制订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皆是和而且同。

修行之人,若各执己见,不同于佛言祖语,还以君子自诩,后堕恶趣时,昔日之君子何在耶?

念佛之人,同于诸佛、祖师,纵然凡夫习气,偶尔争吵,貌似不和;然“同一念佛无别道”,同生安乐国,同证涅槃,此乃大和!

故知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宁作念佛同而不和之小人物,不为和而不同之贤善君子。

南无阿弥陀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01花卉展览 下午三点左右,班级群里沸腾开了。大家都在争论晚自习要不要带上自己的盆栽去学校。 “老班说了,今天晚...
    树海云天阅读 586评论 6 3
  • 失眠或许不是因为你 但不眠的夜 想的最多的却是你
    摸骨师墨白阅读 223评论 0 0
  • 像我这种人心里不舒服也不会告诉你 要么就是说话很冲 要么就是特别冷 你能猜出来最好 猜不出来也就这样了 我真的很难...
    焕语阅读 298评论 0 0
  • 第一遍想太多. 其实做一个fall-through就能把问题解决,原因是因为:这样的fall-through每次在...
    土汪阅读 2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