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般人经常拿着孔老夫子这句话来给自己作挡箭牌,为自己骄慢心不服人,固执个人知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其名曰“君子”。
事实上,“和”与“同”,哪个更重要呢?
“和”者,温和,和谐,和气;“同”者,同一,无差别。
故知,和未必是同,只要稍微有点世间修养,皆可致和;而同,必然能和,纵然表面小有摩擦,根本上是和的。
所谓真理只有一个,佛法讲万法归一。一,必然是同;而和,不必是一。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彼此尊重,就可以和,但这只是表浅的。作为我执凡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心里能真正服气吗?虽然不动手,但嗔心多少会起,这首先,自己就不和了,更何谈与他人和哉?
夫妻之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即使小打小闹,但毕竟同住一个屋檐下,床头吵架床尾和。此即表面不和,内里真和。而一旦离婚,在大街上相见,表面和和气气,却不再是同。这种和,与前者,孰真孰假?孰轻孰重?
可知,同是目标,是根本,是重中之重。有同,必和,尝闻“殊途同归”,未尝听说“同途殊归”的。而和,若不能归于同,则是假和,其所谓君子者,岂非道貌岸然之伪君子乎?
佛法之和,必是同。所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此即是同,非如世间人之你不认可我,我不认可你;
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又,“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善导大师引《般舟三昧经》云“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世尊亦为僧团制订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皆是和而且同。
修行之人,若各执己见,不同于佛言祖语,还以君子自诩,后堕恶趣时,昔日之君子何在耶?
念佛之人,同于诸佛、祖师,纵然凡夫习气,偶尔争吵,貌似不和;然“同一念佛无别道”,同生安乐国,同证涅槃,此乃大和!
故知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宁作念佛同而不和之小人物,不为和而不同之贤善君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