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些嗜书如命的人,我只能算作是对读书有一点喜好罢了。上次回家,看着卧室里堆放的几百本书,心想这就是大学四年留下的唯一看得见的足迹吧。
参加工作后,看书的时间就远远没有大学那样丰盛,不过仍然坚持每天看上几页书,似乎不读书,内心就永远感觉少了一点什么东西。
曾经自己总结过一些看书的不良癖好,今天再拿出来品味一番,算是对大学那段疯狂读书的岁月的一种回忆。
第一,读过的书概不外借。“土豪劣绅”叶麻子叶德辉书房里写着:“老婆不借书不借”。我们看过的每一本书其实都是我们的一段感情。
如果是新书,送给他人都无妨,但是看过的书,尤其是做满笔记的书,这本书就像貌美的女子一样和你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时又怎么忍心将书随便交付于他人。
之前看过一位美国作家讲述自己不得已借书给人看,那种感受就像自己刚刚年满16岁的女儿,被一个满头黄发的毛头小子领到酒吧彻夜不归,自己在家一晚上提心吊胆坐立不安。直到借书的人把书还回,检查完好无损,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定。真是把这种感受表达到了极致。
第二,好书都要自己买来看。在南京上大学的时候泡图书馆,主要还是看自己的书。因为别人的书,看着不能写不能画,看到高兴激动之时还得克制自己不暴跳如雷不手舞足蹈不满屋子抛书,不过瘾不过瘾。
当然也不是绝对,有一次看到同学拿着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借过来一口气读完,感觉里面好多疯子都有自己的身影,拿着实在不忍还回去。就把同学带到库房,把我四箱子书全部打开,让他随便挑一本给他换。(当然,他们都会在我的引导下挑选我想要他们选的那本书)
当然一般让他们选的都是我还没有看过的新书,记得当时同学挑选的是一本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等他看完我就会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把我这本书重新换回来,所以直到今天,这本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仍然躺在自己的箱子里。
第三,读书喜欢在没人的环境。读书时感觉最痛苦的就是正读爽的时候,突然过来一个人打断你的思路。尤其那个人又是你好朋友,让你怒从心头起,还得压回去,异常痛苦。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前一天晚上加班加到很晚很晚,第二天上课困得实在不行不行的了,坚持的熬到了课堂上,最后五分钟才趴在了桌子上小眯一会,刚睡了5分钟下课铃声响起,然后你的同桌兴奋地把你摇起来,一脸很关心的表情对你说,“下课了,你要困了就睡会吧。”听到这样的话,你除了咬牙切齿之外还能干什么?
我其实特别向往这样一个过程: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隔断你与外界的联系去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去读书,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再回来。这种生活看似孤独,里面却有大丰富和精彩。据说比尔盖茨在每个星期天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管,到自己的别墅读上一天的书。还有巴菲特,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家伙。由此可见,哪怕就是世界首富,也是需要一点文化底蕴的。
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从物质世界中索取的越多,就从精神世界中收获的越少。很久以来,我都在尝试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甚至有段时间早上就吃馒头鸡蛋配开水。不理解的人还真以为我要拼命省钱娶媳妇,只有自己知道,影响我生活质量的,不在于吃了什么,而在于我脑子里想了什么。
曾经,自己细数读书的好处:比如增长智慧开阔眼界;比如锻炼意志帮你走过人生的低谷;比如让你永远感动永远保持内心的激情……自己细细列出了不下十条。现在想来,读书最最重要的一条只有四个字:修身养性。这四个字看起来很虚,其实,人生的淡定和从容全在里面。
顾野生在《朝圣》中写道,前半辈子读书,后半辈子写书,这样的人生实在值得一过。对这种人生心向往之,又自知没有写书的才华,如果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值得一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