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被人奉为“圣”的,只有三人——“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他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从小失去双亲,生活清苦。迫于生计,自幼便跟人学画。吴道子的绘画天分很高,20多岁就已经小有名气,时人称其已“穷丹青之妙”。吴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当时,“画工”被士大夫视为低贱行业,吴道子却不这样认为。他想,自己从孤贫中走来,能凭自己的本事找到事做,而且是自己喜欢的事,并不丢人。基于这样的心态,吴道子在壁画创作上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很快就在洛阳城内家喻户晓,声名日盛。关于吴道子的壁画作品还有一个小故事。
天宝年间,唐玄宗闲来无事,突然对嘉陵江沿岸的风景产生了兴趣。他叫来吴道子,说了自己的想法,随即安排沿途驿站为他提供车马,打发他到蜀中去写生。
吴道子到嘉陵江畔,并没现场作画,而是仔仔细细地观赏这里的无限风光。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揣摩,嘉陵江沿岸的一草一木、一峦一嶂,都被他一点一点地揉碎,记在了心里。
几个月后,吴道子两手空空回到长安。玄宗听说他回来了,立即派人向他索要画稿。谁知,他两手一摊,“臣没有画稿,只有腹稿”。
玄宗很生气:“我盛情相邀,你就这样应付我呀?”严令他10天内在大同殿的画壁上完成画作。
年逾花甲的吴道子不敢怠慢,马上登高作画。只见他画笔疾挥,墨若游龙,一日间便绘就一幅“嘉陵江三百里图”。玄宗看过画作后,龙颜大悦,连连夸赞:“李思训将军花费数月工夫才绘完一幅嘉陵山水图,你仅用了一天时间,真是妙作,真是妙作啊!”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在民间也有个有意思的关于吴道子的神话小故事,唐朝时候,画圣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龙活现。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去禅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马图》给忘记了。
吴道子下山后,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灵的,好象嘶鸣着要跳下来。
突然,山下十来个农人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状告禅师,说寺院有一匹秃尾马糟蹋自己的庄稼。禅师百般辩解,说寺院不可能养马的,农人仔细搜过寺院也一无所获。禅师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告诉农人,自己无马,只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人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于是,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禅师大怒,指着秃尾画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庄稼汉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这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说了这么多关于吴道子的小故事,重点要分享一下吴道子的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该作品是纸本墨笔画,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筋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第三段即《释迦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此作先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