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看小说看得比较多,然后这本书也是备受好评,而且一个点就是说印象中很多的文学作品也好,电视作品也好,都是一个往上走的剧情主线(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了,尤其很多名著常常有点悲剧),或者至少是朝着那个方向的。但是这本书叫平凡的世界,好像他立意就是要平凡,描写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的书好像看了很多了,那描写一个觉得自己是普通人的呢?就有点好奇,想看一下。其实看之前也有点顾虑,担心说看完这本书是不是就会“雄心壮志”都没了,就甘于平庸了就。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多虑,误解(平庸和平凡还是很不同的)。再有一点就是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看三部曲(这三部曲我觉得一本比一本好,第一部的时候我其实内心感觉有点一般,有些地方也觉得不太真实。但是到第三部我觉得就很好了)。觉得这个三部曲还真是不太一样,篇幅更多,可以展现的东西越多,甚至主角都可以不止一个。比如这里面孙少平,孙少安就肯定算主角了,但是其他人像田润叶,田晓霞甚至田福军都占了不少篇幅,另外也有不少章节专门述说像李向前,孙玉亭等这些人的故事。而在这本书里,像《尘埃落定》里,大概是刻画了4个人,我,哥哥,父亲,母亲,最多再加3到4个配角(但基本没有专门描述他们的篇章)。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感觉《尘埃落定》更好一些,但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平凡的世界》也很有意思,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目前来说感觉茅盾文学奖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基本看过的三本都觉得很不错。接下来说一些引发我感触的点。

    第一个就是这本书很生动地展现了那个集体制年代的面貌,尤其主要是农村,以及后来到包产到户,进而不断改革开放的这么一个过程。看这个跟看历史真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看历史的时候(比如说《邓小平时代》),其实很难有很形象具体的画面在脑海里,但是只看小说的时候呢,又缺乏一个宏观的感觉,尤其有时候其实会丢失一些东西,比如在小说看来,一改革开放,好像一切都在往前走,但是你回过头看历史,其实那时候高层有很多的博弈,政策也在左和右之间来回摇摆过多次。不过《鸡毛飞上天》这部剧还挺好,把这个体现了出来,但是很多小说受限于主题,剧情可能比较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历史和小说结合着看,是很有意思的。也是看了这个小说之后,我开始对人民公社,包产到户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就是大家几家几户合起来作为一个生产队,然后一个公社(基本上公社是村一级的,村往上是县)里有几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个队长,二队。每年大家统一计划,分配资源(计划经济),然后大家干活记工分,然后秋收的时候大部分归集体(公社),小部分按公分进行分配。所以这时候公社的领导,应该是叫村支书,就权力很大。后来包产到户之后,村支书的权力也就小了很多,大家各种各的。当然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权力没了,他会愤怒,有的人怀念过去的集体制,也有的人,包产到户就完全只顾自己,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是最后摸着石头过河,终究是越走越坚实了,人们的日子也好了起来。就像我最喜欢的第三部里的那句话:哭,笑,都是因为欢乐。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不知道,这欢乐是多少痛苦所换来的。

    第二个令我很有感触的就是这本书里主人公的吃苦精神,比如少平少安。比如少安牵牛去兽医站,就在铁匠铺的废弃炉灶那睡一晚,以及他舍不得太累着骡子,和它一起拼了命地拉砖上坡,手都快撑到地上了。以及少平去城市里做小工,背石头以至于脊背上伤痕累累,但是每晚还常常读书等等。经常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一方面同情当时的人日子过得那么苦。一方面,也是更强烈的方面,就是很内疚自己的吃苦能力那么差。当然现在的日子比那时候好太多了,客观上来说确实可能很难有那么强的动力去有这样的吃苦精神,甚至可能也不需要到那种程度。但是即使相应地减低要求,我觉得我还是远远没有达到。这是自己很责怪自己的一个地方,经常有点困就不学习了,然后最近上班的时候也常常走神,之前接任务的时候也有点畏难情绪。最近更是可能有一两周没有加班学习了。尤其近半年来都常常觉得缺乏动力,内心没有什么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这是我很苦恼的一个事情。怎么提高意志力?怎么寻找动力呢?这是我急需解决的一个事情。

    第三个就是关于正道邪道的事。大概过去一两年左右吧,我渐渐已经坚定了一个信念说是走正道才能走得远走得踏实(尤其对于我来说),但是这次读这个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过去一直忽略了的问题:怎么定义正道和邪道呢?在这之前我没有细想,仿佛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是个问题,当然这也因为我其实没有遇到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情景。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拿做生意这事来说,放40年前,这就是个邪道,叫投机倒把,但是到了今天,还有人会觉得做生意是邪道吗?不会了。但是如果站到那个时间点,很拘泥于“走正道”且不加分辨地定义正道邪道,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有这样的人生道路:想着别人做生意是走邪道而嗤之以鼻,觉得别人走不远。继续种自己的地。结果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人家日子越过越好,路越走越坚实,自己却可能落后得越来越多。这就是说人一定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脑筋要活,随时思考,随时反思,随时转向。我才26岁,即使我已经思考了很多,但我毕竟经历得少,很多东西我看的并不清楚。所以更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学习的姿态。

    第四个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是从书里一个叫胡永州的人引发的思考,这种人是什么样呢?见多识广、路子多,也比较豪爽,有时候还真能给你出出主意,帮个忙,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人路子又有点野,有时候有点打擦边球甚至越界,而且可能为人作风也不是很“君子”那种,如果你不承他的情他又会不高兴之类的。那么怎么和这种人打交道?应该离这种人远一点还是近一点?我想了想,其实可以前面正常往来,甚至多交往一下也无不可,因为未必人家就有后面说的那些问题。但是如果交往深入后,发现确实是这种情况,并且他需要你做一些其实是很有危害性,并且是不必要的事情的话,则要果断拒绝。这其实也是我现在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就要越来越好,两个人可能一开始挺投机,但经过不断的深入了解后,可能就会发现彼此道路并不一致,那么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和阶段,用另一种方式打交道。我们绝不能认为关系就不能倒退,实际上当我们发现曾经看起来投机的朋友和自己可接受的不在同一条道上后,就不应该再强行深入这段关系(在不必要,不正确的情况下改变自己或别人)。

    第五个点和第六个点本来想合成一个点的,但是因为有点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还是决定分开来说。就是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有时候太功利了,好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从中得到什么(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不一定是需要别人给予的),或者对于一些比较浪费时间或者怎么样的事情,会觉得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计划的样子。其实这一点是我最近也挺想改的一点,应该说我也确实会去做一些改变,但是改到一个什么程度,我想这个是需要去摸索的。

    第六个点也是我挺吃惊的一个点,虽然这本书叫《平凡的世界》,但我还是没想到到书的最后,书里思想最深刻,各方面看起来最优秀的孙少平,却仅仅是一个煤矿工人,并且似乎他也没有另谋他处的打算。虽然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样的人,只要他愿意,肯定有机会做一番事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事情:成为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和取得世俗的成功,他也许有时会矛盾,当它矛盾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就好比说你见义勇为,结果重伤,无法再从事自己想投身的事业。你怎么想?你会后悔吗?如果不会,那我想可以选第一种,但是我如果说我现在的想法是选第一种,我就是在自欺欺人。这是没有意义的,我知道我会后悔,我不想因为冒着失去自己事业的风险去救别人。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第五点和第六点之间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的,也是这一点在这段时间以来困扰着我,甚至是我内心的恐惧的真正来源。但是我觉得去思考这件事是好的,去承认这件事也是好的。接下来要做的则是去厘清这件事,因为我想这里面虽然存在矛盾,但对于我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具体点说就是:很多事情,甚至绝大多数事情,并不至于就需要牺牲我的事业。(我想起马云为了承诺在那个学校当了5年教师,这当然值得钦佩和称赞,但也要记得教师也是他热爱的事业,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我完全可以少些顾虑。当然与此同时,类似第三点所说,我也会更细心地评估一个道德。就比如应承了一家公司后,有了另一家的更好的offer。这种情况怎么选择?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一点就是我不会仅仅为了“守承诺”就作出选择,我会仔细衡量这两者。

    就写这么多吧,这三部曲下来也是进行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思考。这本书我也给9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