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过七月八日这一页时,我忽然惊觉,从六月六日踏上去北京的列车算起,恰好三十余天。三十天,放在岁月里不过是弹指一挥,可落在此刻的生命里,却沉甸甸地像走过了一整个年轮。那些在北京初见老师的拘谨,天津签下订单时的微颤,回西安对接资本时的审慎,像珠子一样串成这三十天的轨迹,每一颗都闪着创业路上独有的光。
五十岁的风,已经吹到了眼前。知天命的年纪,本该是看云卷云舒的从容,却一头扎进了浪潮里。焦灼是这几天的底色——像看着炉上的水,明明已经冒了热气,却总差最后那一声沸腾的鸣响。机会像远处的灯,明明看得见光晕,伸手去够时,却总隔着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可我知道,越是经济的寒流里,越要做那个抱薪而行的人,谨慎是裹住火焰的毡,不急不躁才能让火种燎原。
手里的清单在灯光下泛着白:福建那两笔资金,像雾里的山,得一步步走近了才知轮廓;中船的方案摊在桌上,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要让纸上的蓝图长出落地的脚;铁鹰的实验机正在运转,那些跳动的数据里,藏着订单的密码;昆明试飞已经准备就绪,投产的两百套发动机的视乎已经推入节奏了;老巴的消息还在路上,或许慢一点,反而更扎实。唯有空工院的合作协议,像暗夜里亮起的星,让奔波的脚步多了几分笃定。
我料定八月三十一日像一堵墙立在前方,不是终点,是必须翻越的关。这六十天,要把“万事俱备”里的“只差”两个字擦掉。他们说缺资金,我说缺的是敲开市场的那扇门——订单来了,资金会像潮水一样跟着来。那些关于“关系”的猜测,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许诺,我宁愿慢一点去验证,就像老木匠刨木头,多推几刀,才能见真章。
立博源的事还在心里打了个结,信息化的项目还在日程上排着队,团队的兄弟们眼睛里都憋着一股劲。创业这条路,从来不是独行,是一群人踩着荆棘往前走。想法像春天的芽,冒出了一茬又一茬,但真正要做的,是选最壮的那支,培土、浇水,让它长成撑得起风雨的树。
这三十天,是转折的序章。如果能在八月的尾巴上笑着翻过那堵墙,往后的路,便是另一番天地。就算此刻仍在谷底,也要记得,分水岭的另一边,阳光总在等那些肯爬坡的人。
记于七月八日,创业途中的又一个驿站。前路有雾,但行囊里,装着沉着,装着坚韧,装着一群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