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最近很烦心:
前天,他的车被擦挂了,他的全责;
昨天,他的包丢了,包里应该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
今天,他收获了一张交警叔叔的“友情提醒单”,一百块没得了;
明天,他还要去处理本该今天成交,但没有签单的那个客户;
后天,有21个人来他这里参加活动,但是他的地方最多也只容纳过18个人;
……
他就是觉得最近这段时间特别的“霉”,诸事不顺。就是觉得最近特别忙,忙得早饭都没有时间吃,忙得晚上十二点都可能没有回家。很明显能够感受得到这种忙碌,并没有给他带来的快乐和充实,而让他感受最多是疲惫和焦虑,甚至是空虚……
静静的听了他的叙述之后,我让他静下来,问了一句,你想要什么?他似乎有很难静下来,他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又讲了一堆他最近做了的,要做的事儿,终于等他讲得差不多了,他就直接问我有没有可以解决他当下问题的办法?我没有直接回答有没有。而是反问了他一句,“你真的想解决这些问题么?”“当然想”,他很快的进行了回答。我真的比较担心,他就是找个人发发牢骚,把这股气发泄之后,该干嘛就干嘛去了。我的作用就是做一个乖乖的聆听者。因为很多人真不是想解决问题,就是想有人听听他的烦恼和不容易。
得到他很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再次问起刚才他忽略的问题“你想要什么?”这一次,他并没有忽略这个问题,他突然陷入了沉思。一会儿,他又准备讲这样那样的烦事儿的时候,这次我打住了他。我借李笑来老师在《实现财富自由之路》的课程上的内容给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题就像门上的锁,要打开锁,只盯着锁是不行的,要打开锁,就得找到能够开锁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往往都不会在这锁上面,我们需要向“别处”寻去。我又给他分享了一个问题的公式:问题=|现状-目标|,每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一个目标。正是因为现状和目标有了距离,所以产生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得找到“你想要什么?”
他终于没有把焦点还停留在这个问题的表象上了。然后我们一起开始探索问题背后的内容了。在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业务出身的他的工作铺排和计划能力其实是不弱的。但是他的目标是不清晰和比较混乱的,所以他现在的根基不稳,之前一直做业务,还是比较得心应手,今年突然增加了很多管理和经营的工作,就一下超出了他的能力和精力的范围,而且他的领导也没有给到他明确的任务目标,给到他的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当下也没有人帮他来梳理和制定。一时间他进入了他的“陌生领域”,所以他出现了严重的无措感和无力感。然后,事态慢慢发展,就有了前面阐述的现象。沟通的差不多后,他说他会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我最先给他的问题:“你想要什么?”以此来确定他自己的目标。这就应该他要解开他这一系列问题的锁。
我想这不是一个案,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角色切换”带来的目标缺失的案例。经常有很多“业务好手”很难转换成为“管理者”的情况,或许这就是原因所在。再延展一下,这个问题怎么解?我想可以两方面下手:
一是当事人,当事人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角色切换。主动去适应新的角色和环境,明确自己在新角色的目标及围绕这个目标的工作铺排和开展。
二是当事人的组织和领导,当事人以新角色在新领域新环境大概率都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何更加平稳的让他们能够去适应,这应该需要当事人的组织和领导来思考和设计的,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毕竟是一个组织体系,组织也应该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这样做应该可以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不然组织成员是很难向组织对齐的,如果对不齐,那么组织效率势必会大大的打折。这应该不是组织和组织领导想看到的吧。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最后都再问一句,你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