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风流才女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却没有人记得她的前妻张幼仪。
在父母的安排下,张幼仪嫁给了徐志摩,追求浪漫和自由的徐志摩对家中安排的婚事表示诸多厌恶。第一次见到张幼仪,徐志摩就很嫌弃地说她是土包子,认为她观念守旧,缺乏教育。
婚后的张幼仪一直以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尽心尽力的讨好徐志摩,为他打理好家里的一切。但这些使得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
后来徐志摩喜欢上了林徽因,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林徽因容貌清秀美丽,出身世家,深受东西方艺术熏陶,在建筑和诗歌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从小被家庭富养的孩子。
林徽因和传统的张幼仪不一样,拥有新时代女性独立、追求自我的特质,并不会只把左右精力都放在感情上,成为男人的依附品。
林徽因父亲思想比较先进,对女儿的要求也和当时传统的守旧家庭不同,他送女儿读最好的学校,有时间就带女儿去世界各地游历。
张幼仪一直保持旧时代的美德,过分隐忍,以夫为纲,觉得嫁给徐志摩,就该全心全意爱他伺候他的家人。即使他心里有别的女人,对自己忽略,自己还是默默尽到妻子的本分。最后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甚至把离婚的张幼仪丢在了国外不辞而别。
林徽因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徐志摩只能放弃,并写下了一句话“我将于人海茫茫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徐志摩后来又喜欢上了陆小曼,与众不同的才女,是有名的交际花,抽烟,喝酒,热衷于交际,相对于林徽因,她更有个性。
有人说有才华的人,身上有独特的吸引力。陆小曼不仅会写诗,还被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刘海粟赞其说:“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
陆小曼英语、法语都很好,还被圣心学堂(陆小曼就读的外国人办的贵族学校)推荐去外交部兼职翻译。
陆小曼擅长笔墨丹青。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她一生留下的绘画作品非常多,数次举办个人画展,她的《山水长卷》现在看来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当时的绘画大家无一不对其称赞。
林徽因出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陆小曼和唐瑛出演昆曲名剧《游园惊梦》,甚至,她的才华远不止如此,她能画油画,会弹钢琴,深谙昆曲、皮黄之艺,一开腔便是惊艳全场的节奏。多年的学习培养了她卓越的才华。
同样是名媛,张幼仪的幼年就惨淡得多,虽然家世显赫,父母重男轻女,张幼仪说过,她母亲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她母亲从来只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只有儿子才算数,“女人就是不值钱”。
她与父亲则更为隔膜:“除非爸爸要求,我从不在他面前出现……除非他先开口对我说话,否则我不会在他面前启齿。”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国留学,她父亲依然觉得让女孩子接受哪怕最基本的教育都是奢侈之事,在幼年,她母亲还试图给她裹脚,后来在她二哥的坚决反对之下才停止,看到这里就知道当时传统思想多么普遍。
只有当张家为男孩所请的私塾先生有空的时候,才过来给女孩子们讲点《孝经》、《小学》之类,后来很不容易张幼仪自己争取到了教育机会,不然她只能做一个没文化的深闺小姐。
张幼仪失去的不仅仅是婚姻还有自由、自我...
他们都是家世不俗,不同的是,注重物质的富养和注重精神的富养。虽然张幼仪从小有富裕的生活,却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而缺失教育,得不到足够的精神富养,不清楚未来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受制于人。
真正的富养,一定不是物质条件上的极尽满足,而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滋养,是建立在父母理解孩子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联接。拥有一颗富足的心,懂得自尊自爱,懂得高下取舍、懂得人情世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都不会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富养是一种情感上的不被放低,一种用爱从小培养起的健全的人格
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是不爱,而是不善于表达爱,这让孩子看不到我们背后的真实,很难完成与父母爱的联结,并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和为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相比,家长应该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问题,并不因任何阻碍,影响到对孩子情感的表达。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是全部的能量来源,有爱才有希望,有爱才有明天,有爱才有人生的所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