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Z假期迷上了古筝,和我打听教资的事。她说报了一个古筝课,但是考虑到年龄,学了以后能做些什么就有点打退堂鼓。
今天她很开心地和我说,下班要去上古筝课啦,很开心。
我问她:“决定学古筝了吗?”
她说:“是的,我最近太迷这个东西了。前几天我和我妈妈说这个事,她问我现在学这个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
比起小孩子,他们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未来的就业选择。而对于30岁的我来说,琴龄没增加一年都会变得很难。
但今天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学呢?只是因为我喜欢,我想学。小时候盼着长大,不就是为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吗?”
听到同事这么说,平日阴晴不定的情绪忽然间有了着落。以前也有人问我,你考心理咨询师是要给人看病吗?你考教师资格证是要当老师吗?你每天写写画画是要出版吗?
那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难以启齿。因为我知道,我的水平难以担起“老师”这个职业,更别说平日随便临摹的几张画达到出版的程度。
我只能说:“随便做做,多一项技能,多一个机会。”
证书确实是择业路上的一块敲门砖,但于我而言,兴趣才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报了班考了证;我喜欢天真可爱的孩子,也想救赎那些童年经历不太完整的孩子,所以考证,做助教,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是孩子们的童言童语治愈了我;我喜欢可爱的东西,所以看到了就收藏起来,闲暇时间慢慢临摹,或许并没有人买账,但我自身的成就感并不因此而减少。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前都要计较得失,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原来一句“喜欢”是那么的难以启齿。
我们害怕失败,从而拒绝开始。不想告诉别人“我努力过”,所以就真得不努力,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是芸芸众生中一个不会犯错的人。”
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我想说:如果你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那就努力地往前走,将你们之间的距离拉到再也看不见他,听不到他的声音为止。
或许某一天到达山顶后,忽然发现这里的风景很糟糕,那也不要后悔,继续下山。并没有做无用功,因为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你都因为接近目标而变得更快乐。
“任何时候去开始,都是你当下做的最优解”。
我们习惯说,当年要是怎么样,我就会怎么样,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时做的决定,一定是当时认为最好的决定,我们才会选择它。所以不要遗憾和后悔,只要走的是上坡路,总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