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改革”二字,在书斋里是宏大的顶层设计,在街巷里却不过是一碗热汤面、一趟公交车的距离。近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再次把“改革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之问摆在全党面前。掩卷沉思,最真切的体会只有一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尺,不在会议材料有多厚,而在老百姓的笑容有多甜。

蹲下去,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改革不是“我出题你答卷”,而是“同题共答”。只有蹲到田埂上、坐到门槛上,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当年焦裕禄风雪夜访贫问苦,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今天的干部不缺交通工具,缺的是“到群众心里去”的那张车票。不妨把办公室搬到菜市场、把会议室搬到晒谷场,用“今年菜价怎么样”“孩子补课贵不贵”这些最家常的提问,校准政策的“毫米级”精度。当群众的抱怨被一句“你慢慢说,我认真听”接住,改革就找到了最准确的坐标。

拜群众为师,办法就会长出来。改革进入深水区,文件里的“逗号”常常对应基层的“天堑”。破解之道不在会议室的“头脑风暴”,而在街头巷尾的智慧星火。小岗村的18枚红手印告诉我们:最接地气的“土办法”,往往就是最先进的“金点子”。今天的浙江“民生议事堂”、北京“小院议事厅”,就是让群众从“被改革”变成“要改革”的生动缩影。干部不妨多戴一顶草帽、多拿一本民情笔记,把“你们看着办”变成“我们一起干”,让每一次政策微调都长出群众智慧的“毛细血管”。

用实绩把“任务书”变成“成绩单”。改革最怕“翻烧饼”,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群众最在意的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干部用脚底板丈量出的“一个都不能少”,最终化作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笑颜;疫情防控中,“天使白”“守护蓝”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换来了车水马龙的回归。今天,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到跨省通办医保结算,从“双减”后孩子书包变轻到乡村振兴的直播间,每一项改革都该有“进度条”,更要有“幸福刻度”。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改革的大事,把今天的“痛点”变成明天的“笑点”,改革这张考卷才能答到人民的心坎上。

改革不是“独角戏”,而是亿万人民的“大合唱”。当干部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写在行动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在骨子里,改革的巨轮就能在人民的托举中破浪前行。到那时,我们回望今天,会看到最动人的风景:改革写在了老百姓的笑脸上,也写进了这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