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对话,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与自己对话,一个久远的话题,久到自己都忘记上次的对话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了。每天总是自顾自的贴上各种繁忙的标签。倾听自己,像个笑话般被搁置到了一旁,哪怕只是感受下自己身体的热度或者脉搏的跳动,好像都没有多余的精力。每天看上去好像总是忙碌的样子,可是静下来想想,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事要做,至少没有必要让自己每天都神经绷的紧紧的。
和朋友聊天,问“最近忙啥呢”似乎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忙,好像已成为生活的基本常态,也好像是人与人之间打招呼常用的伎俩。似乎只有忙,才能显示自己是多么努力、积极上进,和社会潮流连接多么紧密一样。可是那些所谓的忙,真的是那么必不可少吗?在我看来,实则不然,很多事情是可以省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停下来省视自己的,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导致大多数时间只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活而已。如此看来,静下来聆听自己确实很必要,也很有效。那为何又不停下来,倾听自己,问问自己呢?真的喜欢吗?
很显然,很多时候,忙只是一个理由或者借口,或逃避此时此刻不得不做的而找一些琐碎的小事来代替让自己看起来在忙,以此换得内心对未完成某事和此刻在忙之间的平衡。(而自己常常深陷其中,自欺欺人,并且还在姐姐面前打夸特夸自己是多么多么认真,而对于明天要交的作业,则一直尽可能的一拖再拖,并且对自己可以按时完成又充满盲目的自信,认为肯定可以在最后一刻交上去,就像拖延症患者常见的心态一样)。或者就是真忙,但是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只是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做,导致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没有完成,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忙。另外,忙好像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状态和节奏,似乎只有说自己忙,其他的事就可以理所当然的靠边站,自己就不是在虚度光阴一样。然而,真的如此吗?!
与自己对话,感受心智的成长
和自己对话,听起来就像谈梦想一样让人尴尬,尤其是与自己的心灵,则像是和宗教一样让人不知所措。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人们之前不敢想象的便利,但也剥夺了人们独自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已不是这个该怎么解决,而是上网百度百度,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不得不承认,这样省去了很多时间,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损耗,但经年累月下来,离开网络世界,独立思考问题还可以吗?
与自己对话,从心中接纳自己,爱自己
与自己对话,也就是静下来,屏蔽外界的噪音,与自己谈一场恋爱,了解心的欢喜与悲伤,增进对自己的了解,更好的认识自己,并真正的接纳自己,然后爱上她。其实,认识自己比认识他人更困难,也更有意义。认识自己,不仅仅了解身体的好坏,也可获得心灵的认知,知善知恶。虽然我们一直和自己朝夕相处,但我们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了解它,因为我们从不愿停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只是人云亦云的跟着潮流走,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向前走。
作为学生,从升学到分文理科,从选大学到选专业,从考研还是工作等等,总是跟着潮流走,跟着热门走,做着自己不了解也不知道是否喜欢的事。没有激情的助攻,也没有兴趣的指引,就只是如木偶般一步步先前走。迷茫、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对未来更是有着难言的激动和恐惧夹杂的复杂情绪。虽身为人,但与机器人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远不如它们,至少他们所拥有的程序和储备的知识比我们多。另外,它们若是被输入保持微笑的程序,那么他们的脸上一定挂着微笑,回头看自己,却无法做到。诚然,我是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机器式的微笑,它们的笑脸也只是程序化的展示,但是看到笑脸的我们心中多少还是会很开心的,至少一张哭丧的脸和微笑的脸摆在面前,绝大多数是会选择笑着的那张的。不为别的,只为它的笑脸可以感染到自己,让自己也可以开心。或者刺激大脑,让它输入开心的讯号,脸上也会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的吧。
开心,幸福,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有时候触手可及,有时候又望不到边。并不是因为它的神秘,而是自己飘忽不定的心绪和不断膨胀的欲望。有时候,坐在大排档面前,可以笑得很开心的吃着鱼丸和烤肉,有时候,即使坐在自认为很奢侈的店里,吃着美味的套餐却没有一丝开心的意思。心情,总是飘渺不定,时好时坏。有时候,对别人总是可以大方的原谅,对自己,却一直斤斤计较,总是期望可以达到那个拥有掌声和鲜花的高度。于是,抱着这个期望,一直努力的工作、赚钱,希望自己离那个期望或者可预见的幸福近一些,可是那样真得近了吗?谁知道呢?
接纳自己,爱自己,每天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笑脸,everything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