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玫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很多朋友曾提到过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话题。
因为我们很多在乡镇、农村、城乡结合部等任教,就是关于留守儿童或者说贫困儿童的家校合作问题。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来谈,最后还是觉得,无可回避。
我相信大家也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坦白说,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相信我们借助共同的探讨,可能会找到一些路径或者方法,向答案迈进一些
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说到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你们会有几条判断的标准呢?请大家先回答一下
朱红艳老师:精神贫困和经济贫困。
蓝玫老师:朱红艳老师,请列的具体一些
蒲振胜老师:经济贫困,没有饭吃,没有新衣服穿,在我们学校里是很少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成为重点帮困的对象,他的经济困难也就解决了。 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没人管,家里是文化沙漠,找不到一本书。这种家庭,如果家长比较讲道理,或者家长干脆不管,老师还是有点办法的。 最怕的是家长本身有不良的习惯。吸毒,赌博,让老师退避三舍,那就真没办法了。
龚保全老师:1.在本地有无产权住房2.家庭成员状况和收入3.有贫困证
刘晓会老师:父母离异的孩子属于精神贫困,家里特别穷的属于经济贫苦。经济贫苦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是因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有重大疾病丧失劳动力的
周悦老师:我们学校就是精准扶贫户吧
朱红艳老师:精神贫困是指的是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只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陪伴。经济上过得非常富裕。但是缺乏父母的关爱
江永霞老师:家庭有重病人,经济负担重。父母没有正当工作,低收入的家庭。还有就是常年跟随没有经济来源的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
刘晓会老师: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精神贫穷
王燕老师:经济贫困:有时候,家里孩子太多,只有一个家长劳动
杨俊老师:低收入家庭
贠元凤老师:父母工作原因顾及不到
段琴老师:离异家庭
孤儿家庭
王燕老师:单亲家庭
朱红艳老师:还有一部分是虽然父母都在身边,但是对子女的学业与心情漠不关心,也属于精神贫困的儿童。
蓝玫老师:好吧,我们梳理一下:1、人均年收入低于一般水平,衣食有忧;2、医疗、健康、营养、居所、交通、娱乐、水电、保险、度假、课外辅导等费用支出占比低于正常家庭
向芬老师:我觉得一是经济贫困,主要是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父母与技术,只能靠劳力种地挣钱。二是精神贫困,主要是父母读书少,不重视读书,导致孩子有两种情况发生,1是受环境影响,觉得读书不重要,只要挣得了钱就行,2是想读书,但是父母不支持,让孩子渴望读书。三是“教育”贫困。吵架,打架都是当着孩子在面,学生行为习惯不好,老师引导的话会遭到孩子父母心职责辱骂。四是“婚姻”贫困。生好几个孩子,而且还重男轻女,不重视女孩子。
蓝玫老师:我列举的是表现,原因:1、单亲(尤其单亲母亲)、2、家庭变故(疾病、犯罪、意外)3、工作技能障碍(恶性循环)
蓝玫老师:现在,我们先不谈精神的问题,先谈物质贫困的影响这些问题,对儿童发展会造成哪些影响?现在请大家回答第二个问题。
王燕老师:1自卑;
2、由于缺乏经济基础,会限制自身发展;
3当然另一方面也有自身成长
蓝玫老师:王燕老师,限制哪些发展?请列举更具体些
姚丫丫老师:物质贫困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缩手缩脚,不自信
王燕老师:例如学习上,或许因为竞技条件会过早辍学
姚丫丫老师:物质贫困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缩手缩脚,不自信,经济
蓝玫老师:大家回答太散了,请思考深入一些、具体一些
龚保全老师:1.食物不丰富,营养不全面2.接触信息受限,特别是新技术3.有自卑感
吴延锐老师:因家庭贫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导致精神贫困。
蓝玫老师:龚老师回答的好
朱秀娥老师:身体与心理发展都会有影响。
身体上看的出来,吃饭穿衣,身高,体质。
心理:自卑,自大,用打架,吸烟等方式掩盖内心的脆弱。
向芬老师: 不能购买课外读物,没有适合的学习工具,导致孩子不能有足够的阅读量。 不能满足孩子穿着需求,比如校服,孩子会觉得自卑。不能发展学生的长处,也再某种程度上限制老师“因材施教”。
蒲振胜老师:物质贫困,吃的食物一般比较低档,不是很可口,缺乏营养,身体长得不好。 没有钱,也没有闲去旅游去游玩,社会适应能力弱。文化活动少。读书少。带来格局小,眼光短浅。
杨俊老师:1.贫困会让孩子吃不饱饭,对身体发育有影响。2.贫困会影响儿童的居住环境,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发展。3.贫困如果引导不当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蓝玫老师:嗯嗯,现在这个回答就越来越棒啦
严素霞:物质条件还会影响孩子课外特长的学习
蓝玫老师:1、对身体会有影响,2、对视野的影响,不能参加课外班兴趣特长等受限制,3、不能娱乐旅行眼界有局限,4、没有早教没有阅读,起点低5、生活居住环境差导致习惯不好、行为品格审美等都低于正常收入或者中上收入家庭的孩子6、自卑、自闭、自我认同感低等等
所以,贫困对儿童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对此类家庭,家长的心态、行动等,会有什么表现?第三个问题
蒲振胜老师:非常敏感说不得穷。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回避,不愿意参加。但你如果把东西送给他,不要他出钱参加活动,他也是愿意的。上他们家家访,一定要穿的破一点。行为举止随便一点。无论他给你吃的东西多么差多么脏,你多少得吃一点。
蓝玫老师:为浦老师点赞
刘云红老师:家长肯定想消除贫困,所以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离家打工挣钱把孩子就在老家给老人带,忽略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也造成了孩子童年的缺失
朱红艳老师:@198070浦振胜:同意你的观点
严素霞老师:自尊心强,孩子懂事早,我们就有这样的孩子,特别懂事,会体谅别人
王燕老师:1、家长也会自卑,表现出来的是诸事不敢,怕说错了,做错了被人笑话。2、有的家长也会为了面子勉为其难的满足孩子。3、只顾生活而忽略了孩子
向芬老师:个别家长表现在不愿意给孩子购买任何课外读物;不允许孩子参加任何收费的竞技类活动;学校一旦有任何资助,一定会打无数个电话表明自己要。
蓝玫老师:这些家长,是不是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没有期待?
严素霞老师:期待很高
王燕老师:不是,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呢?
刘云红老师:贫困限制了人家最求梦想的能力
向芬老师:个别家长期许很高:希望将来孩子挣大钱,买房子,买车子……
蒲振胜老师:我们班这类家长的要求倒是不高。最好将来孩子能做个护士。
蓝玫老师:所以,这部分家长不仅不是对孩子没有期待,反而是可能有更高的期待的
周悦老师:会跟其他孩子比较
蓝玫老师:或者因为无力感干脆放弃了期待
龚保全老师:有,期待能走出贫困,有稳定收入,令人羡慕的工作
尹素华老师:我们这类孩子家长基本上都是说让孩子在学校混混年纪,他们就希望孩子乖乖的在学校即可
蓝玫老师:其实,从内心深处,家长并非这样想的尹老师
徐全芬老师:有期待,但可能因为贫穷而自卑,对孩子约束较多,造成孩子胆小,畏手畏脚。
龚保全老师:很多家长期望孩子长大不要过自己现在的生活
蒲振胜老师:好好读书,不要像你爸那样没出息。[偷笑][偷笑][偷笑]
尹素华老师:我知道,但是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丢给老人带,现在他们对孩子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期待孩子不要闯祸
段琴老师:有心力而不足,家长打工要挣钱,孩子在家爷爷奶奶带,只能照顾吃穿,学习上更本管不了,长期以来,孩子就养成了惰性,不完成作业。
向芬老师:还是有个别家长希望孩子拼命读书,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要“脱农皮”。但是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到远处打工,孩子就少了陪伴。
韩瑞君老师: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早婚早育的年轻家长图清闲一直在工厂里上班,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根本不关心孩子学习的。
尹素华老师:是的,我们这边这样的情况太多了
徐全芬老师:有期待,期待给孩子最好的,所以父母在外务工的孩子物质上不差,但精神匮乏,不愿意去承载父母的期望
蓝玫老师:通过以上问题,我们了解到了贫困对儿童成长造成的影响:1、无法用钱购买到更多的学习机会、2、无法用钱解决家庭的各种矛盾,3、无法用钱购买良好的居住环境,4、无法用钱购买医疗、安全、娱乐等保障5、无法用钱购买交通、通讯和其他经济机会,6、无法用钱购买良好的社区环境(休闲、娱乐、公园、博物馆等)……
蓝玫老师:除此之外,贫困更限制了——社会交往和语言技能、上学必备技能(学前教育)
尹素华老师:我们这边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好多同学的母亲是缅甸户口,他们在这边如果日子好过就好好在家,如果日子不好过就跑,很多孩子因此成了单亲家庭
蓝玫老师:这部分家长制造了“留守儿童”,对学校活动参与度低,对儿童表现的关注和关心程度低。遇到这类父母,你们通常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请大家认真思考多角度回答。
段琴老师:多与他们交流
蒲振胜老师:搭把手,能拉多少拉多少?我曾经帮一个比较了解的爸爸介绍过工作。也曾经帮一户家庭拉了好多生意。但多数情况下是一视同仁,而不是特别对待他们。每天发短消息,每周写文章。他们的孩子自己教不了,放学留下来帮他们补一会儿。有时候周末去学校备课,也会让他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我帮他看一会儿。
姚丫丫老师:1.抓住回来的机会,感受孩子的表现、进步。2.日常在班级群分享有想法有举措的父母的做法,多树榜样。让他们即使做不到,也心向往之。3.及时反馈这些家长的点滴作为,尤其是及时表扬,给予肯定。
刘云红老师:这个问题太难了,和父母深入沟通让父母意识到除了金钱还有对孩子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陪伴、沟通,到这也确实是两难的问题
向芬老师:我是经常家访,去关注孩子留守在家的状态,还有经常给家长打电话交流,在家长群里每天分享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图片……但是还是效果甚微。
姚丫丫老师:每个做法都对应一类教育小故事,目前来说,能做的就这些。期待大家的答案帮我开拓眼界。
杨春老师:除交流外我觉得还得,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
王燕老师:1、端正自己的态度,体谅他们的感受尊重这样的家庭。2、深入家庭或者周边环境,尽可能多的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孩子生活状况。3、与家长交流与倾听。4、帮助他们申请有关机构的资助
周悦老师:家访的时候家长都是各种配合,当真的在平时还是疏于管教
龚保全老师:1.在群内多表扬孩子,引起家长认同感。2.把孩子问题,如作业、相处方面单独发给对应家长,以求共想办法。3.让家长感到对其孩子的关心。4.利用家长会谈家校共育,儿童发展等
江永霞老师:打电话与父母深度沟通,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有更多的链接,让孩子的世界有父母的温情,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
姚丫丫老师:觉得卷入家长需要长久坚持,不能遇到挫折就停下
梁娜茹老师:我把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也拉进班级群里。并且跟他们聊的时候,聊孩子。还说,看到群里表扬孩子了,作业写得好了,一定要跟孩子通个电话,或者视频,与孩子分享这份快乐。
蓝玫老师:感谢大家
姚丫丫老师:图片(中国好妈妈奖)经常发这个图片
蓝玫老师:1、能感受到,你们的尊重;2、能感受到,大家的努力,3、能感受到,你们的智慧
蓝玫老师:1、设身处地的考虑家长的教育能力,沟通基于家长的水平和能力。2、言之有物的鼓励孩子,让家长感到老师的不放弃。3、经济能帮则帮,在不损害家长自尊心的前提下。也要因人而异。
蓝玫老师:1、尊重,不责怪他们,因为谁有条件不愿意陪伴孩子成长啊,因为贫困导致的自卑敏感,是他们不愿意和老师多交流的原因,所以老师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这类父母是最敏感的,一样的问题他们可能沟通的难度就要比其他家庭更大2、了解,了解他们居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家庭的结构、成员的水平能力等等,比如知道他们是否识字,可以决定我们用语音还是文字交流诸如此类。所以这两点,是前提和基础
蓝玫老师:了解的情况和信息越全面,越可以让我们真正帮助到这部分孩子,更容易选择到适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就是和这部分家长交流并提供帮助的问题。
刚刚浦老师的回答让我挺有触动的,就是尽量做到平等对待。所以我想说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平等,应该是让对方感觉到平等,不是我们认为的平等。有时候适度倾斜才是真正保持平衡的方法。
所以,和这部分家长交流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让交流顺畅,我们需要给父母留下一个第一印象是什么?
刘云红老师:平等
韩睿君老师:会倾听
贠元凤老师:亲和力
韩睿君老师:和善
江永霞老师:平易近人,容易沟通
王燕老师:尊重与平等
蓝玫老师:还有吗?
蒲振胜老师:是朋友。不是扶贫干部,也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来训斥的。我们只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教育小孩子。所以来了解一点情况,想一点办法。听一点要求。交流交流。
沈孟嘉老师:真心
姚丫丫老师:同理心 ,能设身处地站在家长角度 。立场一致才能赢得家长的心。
蓝玫老师:大家忘记了我几乎每次都强调的话——家校之间有个娃————————娃!!!
龚保全老师:为孩子未来着想
蒲振胜老师:我说的,为了教育小孩子。
为了共同的目标。
蓝玫老师:不是为了教育,也不是为了未来
而是为了——爱!
龚保全老师:对
蓝玫老师:要让家长感受到,你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不管是为了未来还是为了教育小孩子,都必须让父母感受到你们对孩子的爱。这一点,是让父母重燃希望和信心的唯一法宝。有了这个前提,你们和这部分父母的沟通,就更容易深入并达成目的。
之后就是大家刚回答的,平等、尊重、聆听
然后——不必苛求所谓效果,一方面让父母看到我们的信任和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信任和期待,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点,大家是否认同?
认同(大家一致认为)
蓝玫老师:一旦孩子生活在一个被期待的环境里,就容易激发内在的动力,而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就会自然减弱。
蒲振胜老师:夏洛的网
蓝玫老师:这就可以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寒门也能出贵子。
蓝玫老师:浦老师,您真的特别让我感动,对的,就是我们要做这些家庭的夏洛,做这些孩子的夏洛。这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我希望我们成为孩子们的夏洛。
有个我亲身经历的事件不记得是否和大家分享过了,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一所学校讲座结束后,一个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3年级的女儿逼着自己辞职,问我怎么办。我一看这个信息就知道事情不简单,就问为什么,她告诉我自己是女儿学校的清洁工,班级搞父母进课堂,自己没有特长无法参与,女儿觉得自己的工作给女儿丢人了,郁郁寡欢,逼母亲辞职。我问她怎么回答,她说:我还不是为了养你们才做这个工作的啊,你以为我愿意啊。之后女儿不提了,但是更沉默了……
蒲振胜老师:这个事情倒是蛮难处理的。必须老师出来帮一把这个母亲。
蓝玫老师:是的浦老师,不过大家再想想,如果老师会来帮助这个母亲的话 ,就意味着她(他)根本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蓝玫老师:我们很多人会推动家长进课堂,为什么很多老师的班级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攀比,不会激活一部分孩子的自卑呢?
因为这部分老师会处理好班级的文化建设,处理好班级的人际氛围,给所有孩子提供了一个起码在班级里大家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环境。这就是“高”师和“庸”师的区别
蒲振胜老师:充分了解每个孩子后面的家庭,充分了解每个孩子后面的家长。帮助孩子认识家长的不易,帮助孩子,认识家长的长处,帮助家长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他的长处。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蓝玫老师:一个清洁工的长处,怎样帮助孩子发现?帮助父母发现自己?
邓俊慧老师:给了我一些启发,蓝老师的这个案例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很多的一些,有时候我们成人也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的事情,那我觉得我们老师能够做到,现在的一个母亲的角度,能够做到可能还是要懂孩子,然后更多的,从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手,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结论,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一些负担。也给孩子讲清楚贫和富。不与他人攀比;成人也为孩子树立榜样。
麻海娥老师:让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
蒲振胜老师:如果在我班级里,我会让这个家长来帮我们班级管理花木。旅游的时候申请德育处安排这个家长和我们班一起旅游。这个孩子只会感到光荣,不会感到自卑。
麻海娥老师:职业只是劳动分工的不同而已!
蒲振胜老师:哪个孩子的家长能够每天走进学校,能够每天走进班级?
麻海娥老师:去年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是清洁工!
邓俊慧老师:也可以让孩子在体验角色扮演知道我们的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每一份职业都有它自己的意义
张会娟老师:家校共育有可能实现家长参与班级建设
蓝玫老师:我首先关注的,不是清洁工之类的东西
蓝玫老师:我回答这位妈妈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不为了孩子,难道为了您自己的生活您就可以不做这份工作吗?您只是为了孩子才做这份工作的吗?您凭什么把这个责任归在一个孩子身上,让她背负这么沉重的心理压力呢?
张会娟老师:同意,过早承担本不该承受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
蓝玫老师:第二句话是:您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认知都是自卑的,凭什么让别人尊重你让孩子信任你?难道一个为学校师生营造了干净整洁环境的人,不值得被尊重吗?这和一个用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给孩子带来课程的父母没有本质的区别,您自己应该首先看得起自己。
麻海娥老师:很认同蓝老师!
朱红艳老师:@蓝玫:佩服
蓝玫老师:第三句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的所有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父母的底气才是孩子的福气,这底气不关其他,只关乎自己怎样认识自己。
李相莉老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是人的认知给分出来的,蓝老师的观点非常赞同
朱红艳老师:感觉蓝玫老师的风格像电视台的涂磊
杨俊老师:蓝老师说的好,有时候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会不自觉地把人分三六九等,虽然我们常说职业没有贵贱之分
麻海娥老师:消除妈妈的自卑,才能树立孩子的自信!
蓝玫老师: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和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家庭,他们往往有很多蕴藏在背后的比如坚韧、勤奋等等品质,我们应该积极给予支持。并且,我们是可以提供支持的。
你们相信自己可以吗?
朱红艳老师:相信自己,加油!
王燕老师:这需要教育的智慧。
柳伟老师:自己必须要有自信!
蓝玫老师:亲爱的伙伴们,这的确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的职业含金量就没有那么高了,其实我从来不认为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因为情感的东西,是不可逾越起码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逾越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
(大家纷纷向蓝玫老师表示感谢。)
蓝玫老师:大家不用客气,感恩节,我感恩能和大家相遇、同行。
我们要一起感恩与教育相遇,做教育路上不懈努力的追梦人。
这次作业,建议大家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自己班级一个认为需要重视的家庭,做出分析、反思、指导方案。